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6,7,8-Tetrahydro-3-hydroxy-8,8-dimethyl-phenanthrachinon-(1,4) | 25045-2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6,7,8-Tetrahydro-3-hydroxy-8,8-dimethyl-phenanthrachinon-(1,4)
英文别名
——
5,6,7,8-Tetrahydro-3-hydroxy-8,8-dimethyl-phenanthrachinon-(1,4)化学式
CAS
25045-22-1
化学式
C16H16O3
mdl
——
分子量
256.301
InChiKey
GGIZSXZKUHPXM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2
  • 重原子数:
    19.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8
  • 拓扑面积:
    54.3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3.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天然存在的醌。第十一部分。丹参酮
    摘要:
    通过合成建立了来自丹参丹参的色素丹参酮I,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结构。关键步骤是通过与β-氯丙酰过氧化物反应,将2-羟基-1,4-醌转化为二氢呋喃-邻-醌。将8-甲基-3-菲咯啉转化为3-羟基-8-甲基-1,4-菲蒽醌,得到2,3,4,5-四氢-3,9-二甲基菲[1,2- b ]-呋喃-通过与β-氯-α-甲基丙酰过氧化物反应来形成4,5-二酮。随后用二氯二氰基苯并苯醌脱氢得到丹参酮l(4,5-二氢-3,9-二甲基菲[1,2- b]呋喃-4,5-二酮)。通过相同的途径,将5,6,7,8-四氢-8,8-二甲基-3-菲酚转化为外消旋隐丹参酮(2,3,4,5,6,7,8,9-八氢-3,9 ,9-三甲基菲蒽[1,2- b ]呋喃-4,5-二酮)经脱氢得到丹参酮IIA。由光谱数据推断丹参酮IIB为4,5,6,7,8,9-六氢-9-羟甲基-3,9-二甲基菲蒽[1,2 - b ]呋喃-4,5-二酮。
    DOI:
    10.1039/j3968000004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es of Tanshinone-I, Tanshinone-II and Cryptotanshinone
    作者:Yoshinobu Inouye、Hiroshi Kakisawa
    DOI:10.1246/bcsj.42.3318
    日期:1969.11
    Total syntheses of tanshinone-II (II) and cryptotanshinone (III) from 3-methylbenzofuran-4, 7-quinone (X) and 6,6-dimethyl-l-vinylcyclohexene (IX), and of tanshinone-I (I) from quinone X and o-methylstyrene (XVIII) are described. Preliminary accounts for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of methoxybenzoquinone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substituents for orientation phenomena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of electronic nature.
    介绍了由 3-甲基苯并呋喃-4, 7-醌 (X) 和 6,6-二甲基-l-乙烯基环己烯 (IX) 全合成丹参酮-II (II) 和隐丹参酮 (III) 的方法,以及由醌 X 和邻甲基苯乙烯 (XVIII) 全合成丹参酮-I (I)的方法。对甲氧基苯醌的 Diels-Alder 反应的初步研究表明,取代基对取向现象的影响可视为电子性质的。
  • Synthesis of tanshinones
    作者:M. Tateishi、T. Kusumi、H. Kakisawa
    DOI:10.1016/s0040-4020(01)92414-7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