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methoxy-4-((R)-(-)-2-methylbutoxymethyl)benzene | 1174752-30-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methoxy-4-((R)-(-)-2-methylbutoxymethyl)benzene
英文别名
——
1-methoxy-4-((R)-(-)-2-methylbutoxymethyl)benzene化学式
CAS
1174752-30-7
化学式
C13H20O2
mdl
——
分子量
208.301
InChiKey
OWVQZLBGJUGDOT-LLVKDONJ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74.6±15.0 °C(Predicted)
  • 密度:
    0.95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26
  • 重原子数:
    15.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4
  • 拓扑面积:
    18.4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非两亲性 C3 对称 π 功能分子的合成超分子螺旋纤维中从纳米到中尺度的分级手性表达
    摘要:
    手性结构的可控制备是超分子科学的当代挑战,因为由此产生的材料可以产生有趣的特性,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含有 π 功能四硫富瓦烯单元的合成非两亲性 C(3) 化合物可以形成这种目的。我们描述了对映纯材料在溶液和固态下的合成、表征和自组装特性。圆二色性 (CD) 测量显示由于优先螺旋的扭曲堆叠的存在而导致的光学活动,并且还揭示了纤维成核在其形成中的关键重要性。分子力学 (MM) 和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结合 CD 理论计算表明 (S) 对映异构体提供 (M) 螺旋,对于这种对映异构体,它比 (P) 螺旋更稳定。这种关系首次在 C(3) 对称化合物家族中建立。此外,我们表明在堆栈中引入“错误”对映异构体会以非线性方式降低螺旋反转势垒,这很可能是“多数规则”效应缺失的原因。通过从二恶烷中再沉淀并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获得了显示出倒螺旋的介观手性纤维,即(S)对映体的(P)和(R)对映体的(M)。用
    DOI:
    10.1021/ja202211k
  • 作为产物:
    描述:
    N-(4-methoxybenzyl)-2,2,2-trichloroacetamide吡啶copper(l) iodide 、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三氟甲磺酸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醚 为溶剂, 反应 2.5h, 生成 1-methoxy-4-((R)-(-)-2-methylbutoxymethyl)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非两亲性 C3 对称 π 功能分子的合成超分子螺旋纤维中从纳米到中尺度的分级手性表达
    摘要:
    手性结构的可控制备是超分子科学的当代挑战,因为由此产生的材料可以产生有趣的特性,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含有 π 功能四硫富瓦烯单元的合成非两亲性 C(3) 化合物可以形成这种目的。我们描述了对映纯材料在溶液和固态下的合成、表征和自组装特性。圆二色性 (CD) 测量显示由于优先螺旋的扭曲堆叠的存在而导致的光学活动,并且还揭示了纤维成核在其形成中的关键重要性。分子力学 (MM) 和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结合 CD 理论计算表明 (S) 对映异构体提供 (M) 螺旋,对于这种对映异构体,它比 (P) 螺旋更稳定。这种关系首次在 C(3) 对称化合物家族中建立。此外,我们表明在堆栈中引入“错误”对映异构体会以非线性方式降低螺旋反转势垒,这很可能是“多数规则”效应缺失的原因。通过从二恶烷中再沉淀并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获得了显示出倒螺旋的介观手性纤维,即(S)对映体的(P)和(R)对映体的(M)。用
    DOI:
    10.1021/ja202211k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is of (+)-Bourgeanic Acid Utilizing <i>o</i>-DPPB-Directed Allylic Substitution
    作者:Tomislav Reiss、Bernhard Breit
    DOI:10.1021/ol9011635
    日期:2009.8.6
    The lichen metabolite (+)-bourgean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utilizing a new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ionate motifs relying on the o-DPPB-directed copper-mediated allylic substitution. This synthesis features the o-DPPB-directed allylic substitution employing a chiral Grignard reagent, Sharpless asymmetric epoxidation, and reductive epoxide ring opening with a higher order dimethylcuprate
    地衣代谢物(+)-布尔酸是利用一种新的策略合成的,该策略依赖于o -DPPB定向的介导的烯丙基取代,来构建丙酸酯基序。该合成的特征是采用手性格氏试剂进行邻-DPPB-定向的烯丙基取代,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和具有较高阶二甲基酸酯的还原性环氧化物开环,以设定脂族侧基的四个立体异构中心。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