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3-methylitaconic acid | 102714-67-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3-methylitaconic acid
英文别名
(2R)-2-methyl-3-methylidenebutanedioic acid
(R)-3-methylitaconic acid化学式
CAS
102714-67-0
化学式
C6H8O4
mdl
——
分子量
144.127
InChiKey
IZFHMLDRUVYBGK-SCSAIBS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62.3±25.0 °C(Predicted)
  • 密度:
    1.285±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74.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3-methylitaconic acid 在 2-methyleneglutarate mutase 作用下, 以 phosphate buffer 、 重水 为溶剂, 生成 2-亚甲基戊二酸
    参考文献:
    名称:
    巴氏真杆菌的辅酶 B12 依赖性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催化 (R)-3-甲基衣康酸酯的外亚甲基旋转
    摘要:
    来自厌氧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barkeri 的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是一种腺苷钴胺素(辅酶 B(12))依赖性酶,可催化 2-亚甲基戊二酸与 (R)-3-甲基衣康酸的平衡。考虑了从底物衍生的自由基到产物相关自由基的碳骨架重排机制的两种可能性。在这两种机制中,丙烯酸酯基团从 2-亚甲基戊二酸的 C-3 迁移到 C-4。在“加成-消除”机制中,这种 1,2-转变通过中间体 1-亚甲基环丙烷-1,2-二羧酸酯基团发生,其中迁移的丙烯酸酯同时连接到 C-3 和 C-4。在“断裂-重组”机制中,迁移基团(一个 2-丙烯酰基自由基)在开始与 C-4 键合之前与 C-3 分离。为了区分这两种可能性,我们研究了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对立体特异性氘代底物 (Z)-3-甲基[2'-(2)H(1)]衣康酸酯和 (Z)-3 的作用-[2'-(2)H(1),methyl-(2)H(3)]甲基衣康酸酯。该酶催化两种化合物与其相应的
    DOI:
    10.1021/ja020340f
  • 作为产物:
    描述:
    2-亚甲基戊二酸 在 2-methyleneglutarate mutase 作用下, 以 phosphate buffer 、 重水 为溶剂, 生成 (R)-3-methylitacon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巴氏真杆菌的辅酶 B12 依赖性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催化 (R)-3-甲基衣康酸酯的外亚甲基旋转
    摘要:
    来自厌氧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barkeri 的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是一种腺苷钴胺素(辅酶 B(12))依赖性酶,可催化 2-亚甲基戊二酸与 (R)-3-甲基衣康酸的平衡。考虑了从底物衍生的自由基到产物相关自由基的碳骨架重排机制的两种可能性。在这两种机制中,丙烯酸酯基团从 2-亚甲基戊二酸的 C-3 迁移到 C-4。在“加成-消除”机制中,这种 1,2-转变通过中间体 1-亚甲基环丙烷-1,2-二羧酸酯基团发生,其中迁移的丙烯酸酯同时连接到 C-3 和 C-4。在“断裂-重组”机制中,迁移基团(一个 2-丙烯酰基自由基)在开始与 C-4 键合之前与 C-3 分离。为了区分这两种可能性,我们研究了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对立体特异性氘代底物 (Z)-3-甲基[2'-(2)H(1)]衣康酸酯和 (Z)-3 的作用-[2'-(2)H(1),methyl-(2)H(3)]甲基衣康酸酯。该酶催化两种化合物与其相应的
    DOI:
    10.1021/ja020340f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symmetric catalysis. 80. Mechanistic aspects of the rho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alpha.,.beta.-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using formic acid/triethylamine (5:2) as the hydrogen source
    作者:Walter Leitner、John M. Brown、Henri Brunner
    DOI:10.1021/ja00054a021
    日期:1993.1
    The mechanism of the rho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methylenebutanedioic acid (itaconic acid) (1) and related [alpha],[beta]-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using formic acid/triethylamine (5:2) as the hydrogen source is investigated. Kinetic studies using [sup 1]H NMR spectroscopy are presented. Formic acid decomposition is shown to be the rate-limiting step with 1 as the
    研究了使用甲酸/三乙胺(5:2)作为氢源对亚甲基丁二酸(衣康酸)(1)和相关的α,β-不饱和羧酸进行铑催化的对映选择性转移氢化的机理。介绍了使用 [sup 1] H NMR 光谱的动力学研究。甲酸分解被证明是以 1 作为底物的限速步骤,而氢转移在 (E)-(苯基亚甲基)丁二酸 ((E)-苯基衣康酸) (3 )。此外,还广泛使用了氘标记和通过 [sup 1]H 和 [sup 13]C[l 支架][sup 1]H,[sup 2]H[r 支架] NMR 光谱分析部分氘化产物. 综合起来,这些结果表明,以甲酸/三乙胺为氢源的铑催化转移氢化的机制最有可能涉及瞬时甲酸盐物质的脱羧以形成铑的氢化配合物,其中 Rh-H 实体相对于氢转移到基材上。40 个参考文献,5 个无花果,1 个标签。
  • Rotation of the <i>exo</i>-Methylene Group of (<i>R</i>)-3-Methylitaconate Catalyzed by Coenzyme B<sub>12</sub>-Dependent 2-Methyleneglutarate Mutase from <i>Eubacterium barkeri</i>
    作者:Antonio J. Pierik、Daniele Ciceri、Gerd Bröker、Christopher H. Edwards、William McFarlane、Joachim Winter、Wolfgang Buckel、Bernard T. Golding
    DOI:10.1021/ja020340f
    日期:2002.11.1
    possibilities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carbon skeleton rearrangement of the substrate-derived radical to the product-related radical are considered. In both mechanisms an acrylate group migrates from C-3 of 2-methyleneglutarate to C-4. In the "addition-elimination" mechanism this 1,2-shift occurs via an intermediate, a 1-methylenecyclopropane-1,2-dicarboxylate radical, in which the migrating acrylate is simultaneously
    来自厌氧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barkeri 的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是一种腺苷钴胺素(辅酶 B(12))依赖性酶,可催化 2-亚甲基戊二酸与 (R)-3-甲基衣康酸的平衡。考虑了从底物衍生的自由基到产物相关自由基的碳骨架重排机制的两种可能性。在这两种机制中,丙烯酸酯基团从 2-亚甲基戊二酸的 C-3 迁移到 C-4。在“加成-消除”机制中,这种 1,2-转变通过中间体 1-亚甲基环丙烷-1,2-二羧酸酯基团发生,其中迁移的丙烯酸酯同时连接到 C-3 和 C-4。在“断裂-重组”机制中,迁移基团(一个 2-丙烯酰基自由基)在开始与 C-4 键合之前与 C-3 分离。为了区分这两种可能性,我们研究了 2-亚甲基戊二酸变位酶对立体特异性氘代底物 (Z)-3-甲基[2'-(2)H(1)]衣康酸酯和 (Z)-3 的作用-[2'-(2)H(1),methyl-(2)H(3)]甲基衣康酸酯。该酶催化两种化合物与其相应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