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5-bis((4-benzoyl)benzyloxy)benzyl bromide | 848655-8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5-bis((4-benzoyl)benzyloxy)benzyl bromide
英文别名
[4-[[3-[(4-Benzoylphenyl)methoxy]-5-(bromomethyl)phenoxy]methyl]phenyl]-phenylmethanone
3,5-bis((4-benzoyl)benzyloxy)benzyl bromide化学式
CAS
848655-85-6
化学式
C35H27BrO4
mdl
——
分子量
591.501
InChiKey
WNOPJOXVTPAYJ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20-121 °C(Solv: dichloromethane (75-09-2); hexane (110-54-3))
  • 沸点:
    732.5±60.0 °C(Predicted)
  • 密度:
    1.33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8.1
  • 重原子数:
    40
  • 可旋转键数:
    11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9
  • 拓扑面积:
    52.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在二苯酮和降冰片二烯标记的聚(芳基醚)树枝状聚合物中进行光捕获和光异构化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二苯甲酮 (BP) 和降冰片二烯 (NBD) 标记的聚(芳基醚)树枝状聚合物 (Gn-NBD),第 1-4 代,并检查了它们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外围 BP(供体)发色团的磷光被连接到焦点的 NBD(受体)基团有效淬灭。时间分辨光谱测量表明,由于 NBD 基团的接近,BP 发色团三重态的寿命缩短。BP 发色团的选择性激发导致 NBD 基团异构化为四环 (QC)。所有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发生在 Gn-NBD 分子中。由于外围发色团数量的增加,这些分子的捕光能力随着代数的增加而增加。能量转移效率约为。1-4 代分别为 0.97、0.54、0.45 和 0.37,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的速率常数约为。10(6)-10(7) s(-1),随着代数的增加不明显地减少。建议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主要通过空间机制进行,涉及最近的供体(折叠回构象)和受体基团。
    DOI:
    10.1021/ja044800b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在二苯酮和降冰片二烯标记的聚(芳基醚)树枝状聚合物中进行光捕获和光异构化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二苯甲酮 (BP) 和降冰片二烯 (NBD) 标记的聚(芳基醚)树枝状聚合物 (Gn-NBD),第 1-4 代,并检查了它们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外围 BP(供体)发色团的磷光被连接到焦点的 NBD(受体)基团有效淬灭。时间分辨光谱测量表明,由于 NBD 基团的接近,BP 发色团三重态的寿命缩短。BP 发色团的选择性激发导致 NBD 基团异构化为四环 (QC)。所有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发生在 Gn-NBD 分子中。由于外围发色团数量的增加,这些分子的捕光能力随着代数的增加而增加。能量转移效率约为。1-4 代分别为 0.97、0.54、0.45 和 0.37,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的速率常数约为。10(6)-10(7) s(-1),随着代数的增加不明显地减少。建议分子内三重态能量转移主要通过空间机制进行,涉及最近的供体(折叠回构象)和受体基团。
    DOI:
    10.1021/ja044800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ilbene-benzophenone dyads for free radical initiating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作者:Xiaozhuan Qin、Ge Ding、Yulong Gong、Chuan Jing、Guangyue Peng、Shihong Liu、Lanying Niu、Shengtao Zhang、Ziping Luo、Hongru Li、Fang Gao
    DOI:10.1016/j.dyepig.2016.04.035
    日期:2016.9
    light photoinitiating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by the new dyads was studied by photo-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B2 dyad showed more efficient photoinitiating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than the AB one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Furthermore, the new dyads yielded the greater visible light photoinitiaing polymerization effect than the intermolecular
    通过多步途径合成了AB和AB 2反式二苯乙烯-二苯甲酮二联体。目标二分体在可见光区域显示出显着的吸收。通过光度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新型二单元组可见光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聚合。结果表明,AB 2在可见光照射下,二元组显示出比AB型更有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光引发聚合。此外,与分子间光引发体系和商业光引发剂二茂相比,新的二元组产生了更大的可见光光引发聚合作用。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由新的二元组产生的可见光光聚合物的分子量。通过静态和瞬态吸收和发射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和循环伏安图分析了新二元组的可见光光引发机理。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进一步研究了新二联体的热稳定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