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 | 93011-70-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
英文别名
2-<3-Phenyl-2-oxo-propyloxy>-benzaldehyd;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
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化学式
CAS
93011-70-2
化学式
C16H14O3
mdl
——
分子量
254.285
InChiKey
PISQGCVKINLMQ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7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2
  • 拓扑面积:
    43.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 在 [Rh((R)-DTBM-SEGPHOS)]BF4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84.0h, 以93%的产率得到(3S)-3-benzyl-2,3-dihydro-1,4-benzodioxepin-5-one
    参考文献:
    名称:
    Rh催化羰基氢酰化:内酯的对映选择性方法
    摘要:
    该通讯描述了一种通过 CH 键活化形成手性内酯的新方法的设计和执行。该策略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对映选择性 Rh 催化的碳氧双键加氢酰化。代表性的酮醛(衍生自水杨醛)以完全区域选择性进行环化,以提供对映体过量(≥99% ee)的七元内酯。膦配体的碱性显示出在促进加氢酰化而不是竞争性脱羰中起关键作用。
    DOI:
    10.1021/ja7109025
  • 作为产物:
    描述:
    盐酸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0.46 g的产率得到2-(2-oxo-3-phenylpropoxy)benzaldehyde
    参考文献:
    名称:
    Rh催化羰基氢酰化:内酯的对映选择性方法
    摘要:
    该通讯描述了一种通过 CH 键活化形成手性内酯的新方法的设计和执行。该策略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对映选择性 Rh 催化的碳氧双键加氢酰化。代表性的酮醛(衍生自水杨醛)以完全区域选择性进行环化,以提供对映体过量(≥99% ee)的七元内酯。膦配体的碱性显示出在促进加氢酰化而不是竞争性脱羰中起关键作用。
    DOI:
    10.1021/ja710902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pper-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Aldehyde–Ketone Nucleophilic Additions for the Synthesis of Chromans Bearing a Tertiary Alcohol Motif
    作者:Chenghao Zhu、Wenbo Jiang、Da Ma
    DOI:10.1021/acs.joc.3c02365
    日期:2024.1.19
    The synthesis of chroman-3-ol derivatives via intramolecular nucleophilic addi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Aldehydes can be used as alkyl carbanion equivalents via reductive polarity reversal which is facilitated by a copper catalyst and N-heterocyclic carbene ligand under mild conditions. The key to success is the difference in reaction activity between aldehydes and ketones. Finally, this methodology
    已经建立了通过分子内亲核加成合成色满-3-醇衍生物的方法。通过催化剂和 N-杂环卡宾配体在温和条件下促进还原极性反转,醛可用作烷基碳负离子等价物。成功的关键是醛和酮之间反应活性的差异。最后,该方法还可用于构建含有叔醇的其他环状结构,包括四氢化环己烷茚满9,10-二氢菲
  • Shen, Zengming; Dornan, Peter K.; Khan, Hasan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vol. 131, p. 1077 - 1091
    作者:Shen, Zengming、Dornan, Peter K.、Khan, Hasan A.、Woo, Tom K.、Dong, Vy M.
    DOI:——
    日期:——
  • 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Crossed Aldehyde–Ketone Benzoin Cyclization
    作者:Hiroshi Takikawa、Yoshifumi Hachisu、Jeffrey W. Bode、Keisuke Suzuki
    DOI:10.1002/anie.200600268
    日期:2006.5.19
  • Modified Chiral Triazolium Salts for Enantioselective Benzoin Cyclization of Enolizable Keto-Aldehydes:  Synthesis of (+)-Sappanone B
    作者:Hiroshi Takikawa、Keisuke Suzuki
    DOI:10.1021/ol070929p
    日期:2007.7.1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appanone B (1), a natural product with a 3-hydroxy chromanone structure, was achieved via enantioselective benzoin cyclization by using a modified Rovis catalyst and triethylamine. This catalyst enabled the successful benzoin cyclization of readily enolizable keto-aldehydes.
  • Zur Synthese von ?-Oxy-chromindan-Verbindungen
    作者:O. Dann、H. Hofmann
    DOI:10.1007/bf00641074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