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评估分子内酸催化对特定黄素反应性的影响,合成了3-甲基-10-(2-羟基苯基)异黄素(1(2OH))和3-甲基-10-(2-羟基-1-萘基)异黄素(2(2OH)),并将其氧化还原性质与参考黄素如3-甲基-10-(2-甲氧基苯基)异黄素(1(2OMe))和3-甲基-10-(2-甲氧基-1-萘基)异黄素(2(2OMe))进行了比较。1(2OH)和2(2OH)的pKa值分别为7.7和7.0,均低于3-甲基-10-(4-羟基苯基)异黄素(1(4OH):pKa 8.6)。因此,在反应的初始状态(即氧化状态)下,2′-OH和N(1)形成氢键的可能性较小。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苯环与异黄素环之间的夹角为79.7°,而2′-OH基团与晶体格中包含的甲醇形成氢键。在30 °C的乙腈中,1-苯基-1,4-二氢烟酰胺未被1(2OMe)、1(4OH)和2(2OMe)氧化。另一方面,1(2OH)和2(2OH)(在10-芳基取代基的2′位置具有酸性OH基团)发生了氧化。分子内酸催化的存在表明,2′-OH和N(1)至少可以在反应的过渡态或最终状态(即还原状态)下相互作用。一般来说,氧化的黄素采用“平面”结构,立体张力较大,而还原的黄素则采用“弯曲”结构,立体张力较小。由于过渡态的结构或多或少与还原形式相似,因此在从紧张的初始状态转变为放松的过渡状态时,氢键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强。这是黄素介导反应中酸催化的新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