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 | 1220531-0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
英文别名
4,4′-di(1H-imidazo[4,5-f ][1,10]phenanthrolin-2-yl)biphenyl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化学式
CAS
1220531-01-0
化学式
C38H22N8
mdl
——
分子量
590.646
InChiKey
PDPTVKRARLCTL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密度:
    1.454±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8.63
  • 重原子数:
    46.0
  • 可旋转键数:
    3.0
  • 环数:
    1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08.92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6.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 在 Cl3(3)HI 作用下, 以 甲醇氯仿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titanium(III)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菲咯啉和联苯基衍生的Ti(III),V(III)过渡金属聚合物大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发光性能
    摘要:
    首先合成了基于1,10-菲咯啉和联苯基的完全共轭的配体4,42-双(1,10-菲咯啉-[5,6-d]咪唑-2-基)-联苯。合成了相应的具有Ti(III)和V(III)的聚合物大环配合物,并通过FT-IR,元素分析,电导率测量,UV-Vis和室温下的发光光谱进行了表征,发现这两种聚合物配合物在453处均发出蓝色发光分别在DMSO溶液中为452 nm(λem,max)和固态的527和536 nm(λem,max)的蓝/绿色发光,并且与配体相比,聚合物配合物的最大波长发生了红移。在进行和讨论的研究基础上,络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周围似乎存在八面体环境
    DOI:
    10.13005/ojc/280243
  • 作为产物:
    描述:
    1,10-菲罗啉硫酸 、 ammonium acetate 、 硝酸溶剂黄146 作用下, 反应 3.0h, 生成 4,4'-bis(1,10-phenanthroline[5,6-d]imidazole-2-yl)biphenyl
    参考文献:
    名称:
    菲咯啉和联苯基衍生的Ti(III),V(III)过渡金属聚合物大环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发光性能
    摘要:
    首先合成了基于1,10-菲咯啉和联苯基的完全共轭的配体4,42-双(1,10-菲咯啉-[5,6-d]咪唑-2-基)-联苯。合成了相应的具有Ti(III)和V(III)的聚合物大环配合物,并通过FT-IR,元素分析,电导率测量,UV-Vis和室温下的发光光谱进行了表征,发现这两种聚合物配合物在453处均发出蓝色发光分别在DMSO溶液中为452 nm(λem,max)和固态的527和536 nm(λem,max)的蓝/绿色发光,并且与配体相比,聚合物配合物的最大波长发生了红移。在进行和讨论的研究基础上,络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周围似乎存在八面体环境
    DOI:
    10.13005/ojc/2802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velopment of a Luminescent Dinuclear Ir(III) Complex for Ultra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作者:Lihua Lu、Huijuan Su、Qingyun Liu、Feng Li
    DOI:10.1021/acs.analchem.8b03687
    日期:2018.10.2
    To improve the G-quadruplex specificity of Ir(III) complexes, a novel dinuclear Ir(III) complex (Din Ir(III)–1)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rough connecting two mononuclear Ir(III) complexes via a diphenyl bridge. Din Ir(III)–1 presents 3.4–4.1-fold enhancements for G-quadruplex relative to ssDNA and 4.3–5.3-fold enhancements relative to dsDNA in luminescence intensity, respectively, demonstrating
    为了提高Ir(III)配合物的G-四链体特异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核Ir(III)配合物(Din Ir(III)– 1),并通过二苯基桥连接两个单核Ir(III)配合物来合成。Din Ir(III)-1在发光强度方面相对于ssDNA呈现出3.4-4.1倍的增强,相对于dsDNA呈现出4.3-5.3倍的增强,表明了出色的G-四链体选择性。归因于其对G-四链体Din Ir(III)–1的优越特异性用于构建高度灵敏的发光农药检测平台。该检测基于乙酰胆碱酯酶(AChE)催化的解产物诱导的DNA构象转化和随后的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指导的G-四链体形成。该测定显示出Din Ir(III)–1的发射强度与农药浓度在0.5–25μg/ L(R 2=涕灭威= 0.994),而涕灭威为模型农药时,农药的检出限低至0.37μg/ L。而且,该策略证明了在实际样品中进行农药检测的良好适用性。它也可用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