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isothiocyanate-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e | 1227455-76-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isothiocyanate-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e
英文别名
——
1-isothiocyanate-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e化学式
CAS
1227455-76-6
化学式
C22H41NO5S2
mdl
——
分子量
463.703
InChiKey
WRTWTYAPGRTTB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95
  • 重原子数:
    30.0
  • 可旋转键数:
    24.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1
  • 拓扑面积:
    66.35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8.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aminoethyl α-D-mannopyranosyl-(1->2)-α-D-mannopyranosyl-(1->2)-α-D-mannopyranosyl-(1->3)-D-mannopyranoside1-isothiocyanate-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5.0h, 以81%的产率得到N-(ethyl α-D-mannopyranosyl-(1->2)-α-D-mannopyranosyl-(1->2)-α-D-mannopyranosyl-(1->3)-α-D-mannopyranosyl)-N'-(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yl)thiourea
    参考文献:
    名称:
    金甘露糖醇纳米颗粒:阻断HIV-1 gp120与凝集素DC-SIGN结合的多价系统
    摘要:
    HIV包膜糖蛋白gp120利用其表面的高甘露糖簇将树突状细胞靶向C型凝集素树突状细胞特异的细胞内粘附分子-3夺取非整联蛋白(DC‐SIGN)。模仿寡聚甘露糖苷在病毒表面的簇状存在是设计基于碳水化合物的抗病毒剂的一种策略。受gp120簇呈递的生物启发,我们设计并准备了一个小型多价水溶性金糖纳米颗粒(manno- GNP)库,其展示了高甘露糖十一碳糖Man 9 GlcNAc 2的截短的(寡聚)甘露糖苷。并测试了它们作为DC-SIGN与gp120结合的抑制剂。这些糖纳米颗粒是DC-SIGN的配体,DC-SIGN还可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通过对相关聚糖的特异性识别而与大量病原体相互作用。制备了具有以硫醇基结尾的不同间隔基的(寡)甘露糖苷,其使得糖缀合物能够附着至金表面。低聚甘露已经获得和表征具有不同间隔和甘露糖(低聚)糖的可变密度的GNP。已经进行了使用选定的甘露糖-GNP的表面等离振子共振(SPR)实
    DOI:
    10.1002/chem.200900923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硫化碳 、 S-(23-azido-12,15,18,21-tetraoxatricosanyl)thioacetate 在 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746 mg的产率得到1-isothiocyanate-3,6,9,12-tetraoxa-23-(acetylthio)tricos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金甘露糖醇纳米颗粒:阻断HIV-1 gp120与凝集素DC-SIGN结合的多价系统
    摘要:
    HIV包膜糖蛋白gp120利用其表面的高甘露糖簇将树突状细胞靶向C型凝集素树突状细胞特异的细胞内粘附分子-3夺取非整联蛋白(DC‐SIGN)。模仿寡聚甘露糖苷在病毒表面的簇状存在是设计基于碳水化合物的抗病毒剂的一种策略。受gp120簇呈递的生物启发,我们设计并准备了一个小型多价水溶性金糖纳米颗粒(manno- GNP)库,其展示了高甘露糖十一碳糖Man 9 GlcNAc 2的截短的(寡聚)甘露糖苷。并测试了它们作为DC-SIGN与gp120结合的抑制剂。这些糖纳米颗粒是DC-SIGN的配体,DC-SIGN还可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通过对相关聚糖的特异性识别而与大量病原体相互作用。制备了具有以硫醇基结尾的不同间隔基的(寡)甘露糖苷,其使得糖缀合物能够附着至金表面。低聚甘露已经获得和表征具有不同间隔和甘露糖(低聚)糖的可变密度的GNP。已经进行了使用选定的甘露糖-GNP的表面等离振子共振(SPR)实
    DOI:
    10.1002/chem.2009009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ultivalent Gold Glycoclusters: High Affinity Molecular Recognition by Bacterial Lectin PA-IL
    作者:Michael Reynolds、Marco Marradi、Anne Imberty、Soledad Penadés、Serge Pérez
    DOI:10.1002/chem.201102034
    日期:2012.4.2
    Multivalent protein‐carbohydrate interact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many fundamental b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through lectin–carbohydrate binding. The design of high affinity ligands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study, inhibit and control the processes governed through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by their lectin receptors. Carbohydrate‐functionalised gold nanoclusters (glyconanoparticles
    多价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通过凝集素与碳水化合物的结合而参与了许多基本生物学和病理学过程的初始阶段。因此,高亲和力配体的设计对于研究,抑制和控制通过其凝集素受体对碳水化合物的识别所控制的过程是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功能化的纳米团簇(糖纳米颗粒,GNP)作为基础糖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多价工具,显示出广阔的发展潜力。在这里,我们介绍了半乳糖功能化GNP的合成和表征,以及它们作为绿假单胞菌PA-IL凝集素的结合伴侣的有效性。。通过血凝抑制(HIA),表面等离振子共振(SPR)和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分析评估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游离溶液中的单价参比探针相比,纳米粒子平台显示出显着的簇状糖苷效应,可提供碳水化合物配体,结合力几乎增加了3000倍。最有效的GNP表现出50 n M的解离常数(K d)每种单糖,是迄今为止测得的最有效的PA‐IL配体;糖纳米技术在预防病原体入侵的多价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