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2,N2-二(羧甲基)N6-叔丁氧羰基- | 752200-93-4

中文名称
N2,N2-二(羧甲基)N6-叔丁氧羰基-
中文别名
(S)-2,2'-((5-((叔丁氧基羰基)氨基)-1-羧基戊基)氮杂二基)二乙酸
英文名称
2-[bis(carboxymethylamino)]-6-tert-butoxycarbonylaminohexanoic acid
英文别名
(2S)-2-[bis(carboxymethyl)amino]-6-[(2-methylpropan-2-yl)oxycarbonylamino]hexanoic acid
N2,N2-二(羧甲基)N6-叔丁氧羰基-化学式
CAS
752200-93-4
化学式
C15H26N2O8
mdl
——
分子量
362.38
InChiKey
KLJVHTFKVKHTIN-JTQLQIEI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614.8±55.0 °C(Predicted)
  • 密度:
    1.294±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4
  • 重原子数:
    25
  • 可旋转键数:
    1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3
  • 拓扑面积:
    154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9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2,N2-二(羧甲基)N6-叔丁氧羰基-三氟乙酸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醇 为溶剂, 以92 %的产率得到N,N-双(羧甲基)-L-赖氨酸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N,N-双(羧甲基)-L-赖氨酸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N‑双(羧甲基)‑L‑赖氨酸合成方法,涉及NTA中间体合成技术领域,包括S1、L‑赖氨酸通过铜离子螯合,引入Boc保护N6,再脱除铜离子,得到N6‑(叔丁氧基羰基)‑L‑赖氨酸;S2、N6‑(叔丁氧基羰基)‑L‑赖氨酸在碱性水溶液中N2氨基和两分子溴乙酸反应制备N2,N2双(羧甲基)‑N6‑[(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L‑赖氨酸;S3、N2,N2双(羧甲基)‑N6‑[(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L‑赖氨酸再通过酸性体系分解叔丁氧基羰基,用碱将N,N‑双(羧甲基)‑L‑赖氨酸游离出来,结晶得到产物。本方案安全、高效、便宜且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公开号:
    CN116891417A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碳酸二叔丁酯N,N-双(羧甲基)-L-赖氨酸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64%的产率得到N2,N2-二(羧甲基)N6-叔丁氧羰基-
    参考文献:
    名称:
    硫三脚架糖共轭物,可在肝细胞中释放高亲和力的铜螯合剂
    摘要:
    在细胞中释放: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三个N-乙酰半乳糖胺单元通过二硫键与硫三脚架配体的三个配位硫醇功能束缚,该配体对Cu I具有高亲和力(请参见方案)。产生的糖缀合物可以被视为前药,因为在肝细胞摄取后,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释放出高亲和力的细胞内Cu I螯合剂。
    DOI:
    10.1002/anie.20120325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ation Mode of Bis(nitrilotriacetic acid) (NTA) Ligands with Ni<sup>2+</sup>Involved in the Labeling of Histidine-Tagged Proteins
    作者:Marie Brellier、Bernard Barlaam、Charles Mioskowski、Rachid Baati
    DOI:10.1002/chem.200901213
    日期:2009.11.23
    Herein, we present a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stability of the ternary complex involving the postulated bis‐NTA–(Ni2+)2 species and multivalent polyhistidine tags. We have found that pri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ernary complex, the Ni2+‐preloading step of bis‐NTA ligands does not form the expected bis‐NTA–(Ni2+)2 exclusively. Instead of the major formation of bis‐NTA–(Ni2+)2 species
    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自己的发现,发现新的Ni 2+预加载的双(亚硝酸三乙酸)(NTA)配体与带有多组氨酸标签的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幅度。与单个Ni 2+预载NTA部分的结合相比,亲和力增加。尽管引入了第二个NTA螯合基团,但观察到的协同作用小于理论最大值。在这里,我们对涉及假定的bis-NTA-(Ni 2+)2物种和多价多组氨酸标签的三元复合物的观察到的稳定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我们发现,在三元络合物形成之前,Ni 2+bis-NTA配体的预加载步骤并不能完全形成预期的bis-NTA-(Ni 2+)2。不是主要形成bis-NTA-(Ni 2+)2物种,而是主要形成环状的离散的1:1和2:2实体。建议这些物种在开环时与多价组氨酸标签相互作用。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涉及bis-NTA配体的三元复合物的亲和力总体上增加了一到两个数量级。
  • A Sulfur Tripod Glycoconjugate that Releases a High-Affinity Copper Chelator in Hepatocytes
    作者:Anaïs M. Pujol、Martine Cuillel、Anne-Solène Jullien、Colette Lebrun、Doris Cassio、Elisabeth Mintz、Christelle Gateau、Pascale Delangle
    DOI:10.1002/anie.201203255
    日期:2012.7.23
    Released in the cell: Three N‐acetylgalactosamine units, which recognize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were tethered through disulfide bonds to the three coordinating thiol functions of a sulfur tripod ligand that has a high affinity for CuI (see scheme). The resulting glycoconjugat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rodrug, because after uptake by hepatic cells the intracellular reducing glutathione (GSH)
    在细胞中释放: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三个N-乙酰半乳糖胺单元通过二硫键与硫三脚架配体的三个配位硫醇功能束缚,该配体对Cu I具有高亲和力(请参见方案)。产生的糖缀合物可以被视为前药,因为在肝细胞摄取后,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释放出高亲和力的细胞内Cu I螯合剂。
  • 一种N,N-双(羧甲基)-L-赖氨酸合成方法
    申请人:成都傲科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号:CN11689141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N‑双(羧甲基)‑L‑赖氨酸合成方法,涉及NTA中间体合成技术领域,包括S1、L‑赖氨酸通过铜离子螯合,引入Boc保护N6,再脱除铜离子,得到N6‑(叔丁氧基羰基)‑L‑赖氨酸;S2、N6‑(叔丁氧基羰基)‑L‑赖氨酸在碱性水溶液中N2氨基和两分子溴乙酸反应制备N2,N2双(羧甲基)‑N6‑[(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L‑赖氨酸;S3、N2,N2双(羧甲基)‑N6‑[(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L‑赖氨酸再通过酸性体系分解叔丁氧基羰基,用碱将N,N‑双(羧甲基)‑L‑赖氨酸游离出来,结晶得到产物。本方案安全、高效、便宜且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 麦撒奎 鹅膏氨酸 鹅膏氨酸 鸦胆子酸A甲酯 鸦胆子酸A 鸟氨酸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