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铒的化学式为ErCl₃·6H₂O。其分子量为381.73,呈现粉红色潮解性晶体状。熔点为774℃,沸点为1500℃。该物质可溶于水和酸,并且稍溶于乙醇。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后会得到无水盐,后者是浅红色或浅紫色片状晶体,具有轻微的吸湿性。在水中比其六水盐更难溶解。当在水中加热时,逐渐变得不透明并脱水,最终形成氯化铒和氯氧化铒的混合物。此外,它还能与六亚甲基四胺形成加合物。
毒性通过噻唑兰(MTT)法研究了氯化铒和氯化镝对小鼠免疫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001、0.1和1μmol/L时,氯化铒抑制了小鼠脾细胞的增殖;而在其他测试浓度下,它并未影响小鼠脾细胞的增殖。相比之下,除在0.1μmol/L浓度下未观察到显著影响外,其他测试浓度下的氯化镝均促进了小鼠脾细胞的增殖。
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氯化铒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促进-无影响-再促进;而氯化镝则始终促进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随着作用浓度增加,其促进效果逐渐减弱。对于小鼠B淋巴细胞而言,0.001和0.01μmol/L的氯化铒对其增殖没有显著影响,但相同浓度的氯化镝却能促进它们的增殖;在浓度升高至0.1μmol/L时,两者均抑制了B淋巴细胞的增殖;进一步提高至1和10μmol/L时,它们又开始促进小鼠B淋巴细胞的增殖。
研究结果表明,作用时间4小时时,氯化铒与氯化镝都能提升NK细胞活性;但当作用时间延长至8小时后,其提升NK细胞活性的能力减弱,并且某些浓度甚至导致了活性下降。因此,可以推断氯化铒和氯化镝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与其作用时间、浓度以及稀土化合物的种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用途氯化铒可用于制备氧化铒、过氧碳酸铒及其他有机材料等。
制备方法将氧化铒或氢氧化铒溶于盐酸中,经蒸发、结晶而得。另外一种生产方法是将氧化铒溶于盐酸后,将其水溶液在水浴上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得到所需产物。
用途:科研试剂,生化研究
生产方法:由氧化铒溶于盐酸,将其水溶液在水浴上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