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2-phenylhydrazineylidene)-11H-indeno[1,2-b]quinoxali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2-phenylhydrazineylidene)-11H-indeno[1,2-b]quinoxaline
英文别名
N-(indeno[1,2-b]quinoxalin-11-ylideneamino)aniline
11-(2-phenylhydrazineylidene)-11H-indeno[1,2-b]quinoxali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1H14N4
mdl
——
分子量
322.369
InChiKey
FLTLVUMVNNIHS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47
  • 重原子数:
    25.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0.1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1-(2-phenylhydrazineylidene)-11H-indeno[1,2-b]quinoxaline乙酰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86.9%的产率得到1-(phenylamino)spiro[azetidine-2,11’-indeno[1,2-b]quinoxalin]-4-one
    参考文献:
    名称:
    螺喹喔啉-β-内酰胺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光谱表征、SAR、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螺喹喔啉-β-内酰胺基杂环化合物(QL 1 – QL 21),并通过1 H-NMR、LC-MS、FT-IR 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测量和分子对接研究评估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之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强度。这些化合物通过部分嵌入模式与 DNA 结合。在吸收滴定实验中,所有合成化合物的K b值均在0.24–0.64 × 10 5 M -1范围内。通过吸收滴定实验评估了所有合成化合物的蛋白质结合研究,并且K所有化合物的b值范围为0.030–1.571 × 10 4 M -1。针对两种革兰氏 (+ve) 和三种革兰氏 (-ve) 细菌筛选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所有合成化合物的 MIC 值均为 95–255 µM。合成化合物 (QL 1–QL 21) 的LC 50值(细胞毒性)在 4.00–12.89 µg/mL 范围内。ADME 研究是使用在线平台
    DOI:
    10.1080/07391102.2022.2086176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螺喹喔啉-β-内酰胺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光谱表征、SAR、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螺喹喔啉-β-内酰胺基杂环化合物(QL 1 – QL 21),并通过1 H-NMR、LC-MS、FT-IR 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测量和分子对接研究评估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之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强度。这些化合物通过部分嵌入模式与 DNA 结合。在吸收滴定实验中,所有合成化合物的K b值均在0.24–0.64 × 10 5 M -1范围内。通过吸收滴定实验评估了所有合成化合物的蛋白质结合研究,并且K所有化合物的b值范围为0.030–1.571 × 10 4 M -1。针对两种革兰氏 (+ve) 和三种革兰氏 (-ve) 细菌筛选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所有合成化合物的 MIC 值均为 95–255 µM。合成化合物 (QL 1–QL 21) 的LC 50值(细胞毒性)在 4.00–12.89 µg/mL 范围内。ADME 研究是使用在线平台
    DOI:
    10.1080/07391102.2022.208617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heoretical, and antimicrobial studies of indenoquinoxalin-based ligands and their reactions with CuBr(PPh3)3
    作者:Bandar A. Babgi、Musab Bawazeer、Najah A. Alzaidi、Muhammad N. Arshad、Abdesslem Jedidi、Noor M. Bataweel、Ahmed M. Al-Hejin、Mostafa A. Hussien
    DOI:10.1016/j.molstruc.2021.130309
    日期:2021.8
    atom; forming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geometry around it. In general, Cu-L3 complex has shorter Cu-P bond lengths compared to the parent complex which suggest less steric hindrance in Cu-L3. None of the three ligands were able to use the nitrogen atoms as donating atoms due to their highly engagement in hydrogen-bonding as observed i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u-L3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茚并[1,2 - b ]喹喔啉-11-酮和肼的缩合反应衍生出一系列三个配体(L1来自肼,L2来自苯肼,L3来自硫代氨基脲)。将三种配体与CuBr(PPh 3)3在二氯甲烷中一起搅拌;没有观察到反应,只是在L3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复杂的与式的CuBr(PPH 3)2(κ小号-L3)法(Cu-L3)。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明,分子中的中心铜原子与两个三苯基膦基团,一个溴原子和经由[ S ]配位的茚并[1,2 - b ]喹喔啉-11-亚苄基碳硫代氨基酰肼(L3)配体配位。原子; 在其周围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几何形状。通常,与母体复合物相比,Cu-L3复合物具有较短的Cu-P键长,这表明Cu-L3中的空间位阻较小。正如在Cu-L3的晶体结构中以及理论计算中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三个配体均不能使用氮原子作为供体原子,因为它们高度参与氢键结合。此外,理论计算表明,Cu-N相互作用弱,在超过典型键合距离的情况下,长
  • NIR sensing of Zn(<scp>ii</scp>) and subsequent dihydrogen phosphate detection by a benzothiazole functionalized ninhydrin based receptor
    作者:Abhijit Gogoi、Gopal Das
    DOI:10.1039/c4ra10556g
    日期:——
    benzothiazole functionalized ninhydrin based chemosensor (L1), exhibits selective naked ey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zinc ions (from light yellow to orange) accompanied by a ‘turn-on’ fluorescence emission response in the near infra-red (NIR) region. Most importantly, Zn2+ ion induced ‘turn-on’ fluorescence emission is also pre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Cd2+ and most of the other competing
    苯并噻唑官能化的基于茚三酮的化学传感器(L 1)表现出对重要的锌离子(从浅黄色到橙色)的选择性肉眼检测,并在近红外(NIR)区域具有“开启”荧光发射响应。最重要的是,在Cd 2+和大多数其他竞争性金属离子的存在下,Zn 2+离子诱导的“开启”荧光发射也得以保留,这清楚地表明了化学传感器对Zn 2+的高灵敏度。Job的图表明L 1与Zn 2+离子的1:1结合,检测极限为6 nM。详细1还进行了1 H NMR滴定,以了解L 1对Zn 2+离子的结合行为。在“大号1 -Zn 2+合奏”还示出到h的比例响应2 PO 4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他竞争的阴离子和核苷酸中。
  • Synthetic approach toward spiro quinoxaline-β-lactam ba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SAR, pharmacokinetic and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studies
    作者:Ravi A. Dabhi、Milan P. Dhaduk、Vaibhav D. Bhatt、Bhupesh S. Bhatt
    DOI:10.1080/07391102.2022.2086176
    日期:——
    spiro quinoxaline-β-lactam ba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QL 1 – QL 21)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like 1H-NMR, LC-MS, FT-IR spectroscop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binding mode and binding strength between compounds and calf thymus-DNA were estimated by UV–visible spectroscopy, viscosity measurement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The compounds bind with the DNA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螺喹喔啉-β-内酰胺基杂环化合物(QL 1 – QL 21),并通过1 H-NMR、LC-MS、FT-IR 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测量和分子对接研究评估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之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强度。这些化合物通过部分嵌入模式与 DNA 结合。在吸收滴定实验中,所有合成化合物的K b值均在0.24–0.64 × 10 5 M -1范围内。通过吸收滴定实验评估了所有合成化合物的蛋白质结合研究,并且K所有化合物的b值范围为0.030–1.571 × 10 4 M -1。针对两种革兰氏 (+ve) 和三种革兰氏 (-ve) 细菌筛选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所有合成化合物的 MIC 值均为 95–255 µM。合成化合物 (QL 1–QL 21) 的LC 50值(细胞毒性)在 4.00–12.89 µg/mL 范围内。ADME 研究是使用在线平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