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odium pioglitazo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odium pioglitazone
英文别名
sodium salt of 5-{4-[2-(5-ethyl-2-pyridyl)ethoxy]benzyl}-2,4-thiazolidinedione;sodium;5-[[4-[2-(5-ethylpyridin-2-yl)ethoxy]phenyl]methyl]-2-oxo-5H-1,3-thiazol-4-olate
sodium pioglitazo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9H19N2O3S*Na
mdl
——
分子量
378.427
InChiKey
SQHZCSKYFSLBLG-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95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2
  • 拓扑面积:
    82.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odium pioglitazone盐酸二甲双胍乙醇 为溶剂, 以22.6 g的产率得到metformin (RS)-5-(4-[2-(5-ethylpyridin-2-yl)ethoxy]benzyl)thiazolidine-2,4-dioxothiazolidin-3-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加合物通过INS-1细胞中的p21-p53-MDM2信号传导调节胰岛素分泌并抑制高葡萄糖诱导的凋亡。
    摘要: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加合物是由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成的摩尔质量比为1:1的新型化合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加合物对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和CCK8分析表明,响应于葡萄糖处理,INS-1细胞的死亡率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加。ELISA分析和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在葡萄糖浓度为33.33 mM处理后,胰岛素分泌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在存在33.33 mM葡萄糖的情况下用1μM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加合物处理INS-1细胞大大改善了胰岛素水平和凋亡率。对这些作用的潜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p21-p53-MDM2信号通路的参与。我们的结果表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加合物在调节INS-1细胞中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凋亡方面优于吡格列酮和/或二甲双胍。
    DOI:
    10.1002/jcb.26701
  • 作为产物:
    描述:
    5-[[4-[2-(5-乙基吡啶-2-基)乙氧基]苯基]甲基]-1,3-噻唑烷-2,4-二酮sodium methyl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78.8%的产率得到sodium pioglitazone
    参考文献:
    名称:
    Thiazolidinedione derivatives, useful as antidiabetic agents
    摘要:
    Thiazolidinedione衍生物的化学式为:##STR1##及其药理学上可接受的盐是新颖的化合物,对哺乳动物具有降血糖和降脂活性,并且作为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剂具有价值。
    公开号:
    US04687777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EGURO, KANJI;FUJITA, TAKESHI
    作者:MEGURO, KANJI、FUJITA, TAKESH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