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2-methyl-4-(2-methyl-benzamido)benzoate | 1118884-66-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2-methyl-4-(2-methyl-benzamido)benzoate
英文别名
methyl 2-methyl-4-((2-methylbenzoyl)amino)benzoate;Methyl 2-methyl-4-[(2-methylbenzoyl)amino]benzoate
methyl-2-methyl-4-(2-methyl-benzamido)benzoate化学式
CAS
1118884-66-4
化学式
C17H17NO3
mdl
——
分子量
283.327
InChiKey
FXGSDXOZYPAID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55.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4-(甲氧羰基)-3-甲基苯基]硼酸邻甲基苯腈 、 copper(II)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6.0h, 以54%的产率得到methyl-2-methyl-4-(2-methyl-benzamido)benz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Cu(OTf)2 介导的腈和 N 杂环与芳基硼酸交叉偶联生成硝基和吡啶基产物**
    摘要:
    金属催化的 C-N 交叉偶联通常通过带有共价 C 和 N 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还原消除来形成 C-N 键。我们已经确定了一种 Cu 介导的 C-N 交叉偶联,该偶联在成键事件中使用了配位 N 配体,与传统方法相反,它会生成反应性阳离子产物。机理研究表明,该过程是通过芳基有机硼向带有中性 N 配体(例如腈或 N 杂环)的Cu II络合物的金属转移来进行的。随后生成的假定的 Cu III络合物使氧化 C-N 偶联发生,从而产生硝中间体和吡啶产物。该反应对于一系列 N(sp) 和 N(sp 2 ) 前体是通用的,可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后期 N-芳基化,并且从机制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局限性。
    DOI:
    10.1002/anie.20201681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ess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tolvaptan by UPLC-Q-TOF-MS/MS
    作者:Prinesh N. Patel、D. Rajesh Kumar、S. Gananadhamu、R. Srinivas
    DOI:10.1039/c4ra16644b
    日期:——

    TVT was subjected to forced degradation under hydrolysis, oxidation, dry heat and photolysis conditions and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DPs) formed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through UPLC-PDA and UPLC-Q-TOF-MS/MS studies.

    TVT在水解、氧化、干热和光解条件下被强制降解,形成的降解产物(DPs)已通过UPLC-PDA和UPLC-Q-TOF-MS / MS研究进行了表征。
  • トルバプタン、その塩またはそれらの溶媒和物の製造方法
    申请人:東和薬品株式会社
    公开号:JP2020015686A
    公开(公告)日:2020-01-30
    【課題】環境負荷が大きい溶媒を用いず、反応の操作性が向上され、かつ、高純度、高収率なトルバプタン、その塩、又はそれらの溶媒和物の製造方法の提供。【解決手段】下記カルボン酸誘導体(I)を塩化チオニル等のクロロ化剤と反応させて対応する酸塩化物(II)に変換する工程を含むトルバプタン、その塩、又はそれらの溶媒和物の製造方法であって、前記反応工程が、N,N−ジメチルアセトアミド、N−メチル−2−ピロリドン、N,N’−ジメチルプロピレン尿素又はN,N,N’,N’−テトラメチル尿素に代表される、比誘電率が10以上であり、かつ、ドナー数が20以上である溶媒の存在下で行われる前記製造方法。【選択図】なし
    【问题】提供一种制备高纯度、高收率的托巴普坦、其盐或它们的溶剂物的方法,不使用环境负荷大的溶剂,改善反应的操作性。 【解决方案】提供一种制备托巴普坦、其盐或它们的溶剂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将下述羧酸衍生物(I)与氯化硫酰等氯化剂反应,将其转化为相应的酸氯化物(II)的步骤。所述反应步骤在比介电常数大于10且给体数大于20的溶剂存在下进行,所述溶剂包括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丙烯脲或N,N,N',N'-四甲基脲等。【图示】无。
  • Cu(OTf) <sub>2</sub> ‐Mediated Cross‐Coupling of Nitriles and N‐Heterocycles with Arylboronic Acids to Generate Nitrilium and Pyridinium Products**
    作者:Nicola L. Bell、Chao Xu、James W. B. Fyfe、Julien C. Vantourout、Jeremy Brals、Sonia Chabbra、Bela E. Bode、David B. Cordes、Alexandra M. Z. Slawin、Thomas M. McGuire、Allan J. B. Watson
    DOI:10.1002/anie.202016811
    日期:2021.3.29
    Metal‐catalyzed C–N cross‐coupling generally forms C−N bonds by reductive elimination from metal complexes bearing covalent C‐ and N‐ligands. We have identified a Cu‐mediated C–N cross‐coupling that uses a dative N‐ligand in the bond‐forming event, which,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generates reactive cationic products. Mechanistic studies suggest the process operates via transmetalation of
    金属催化的 C-N 交叉偶联通常通过带有共价 C 和 N 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还原消除来形成 C-N 键。我们已经确定了一种 Cu 介导的 C-N 交叉偶联,该偶联在成键事件中使用了配位 N 配体,与传统方法相反,它会生成反应性阳离子产物。机理研究表明,该过程是通过芳基有机硼向带有中性 N 配体(例如腈或 N 杂环)的Cu II络合物的金属转移来进行的。随后生成的假定的 Cu III络合物使氧化 C-N 偶联发生,从而产生硝中间体和吡啶产物。该反应对于一系列 N(sp) 和 N(sp 2 ) 前体是通用的,可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后期 N-芳基化,并且从机制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局限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