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allomatridine | 478-81-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allomatridine
英文别名
(+)-Allomatridin;(1R,2R,9S,17R)-7,13-diazatetracyclo[7.7.1.02,7.013,17]heptadecane
(+)-allomatridine化学式
CAS
478-81-9
化学式
C15H26N2
mdl
——
分子量
234.385
InChiKey
UENROKUHQFYYJA-GBJTYRQA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6.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allomatridine 在 D-dibenzoyltartrate 作用下, 生成 dodecahydro-dipyrido[2,1-f;3',2',1'-ij][1,6]naphthy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Eine Synthese des Matridins
    摘要:
    DOI:
    10.1007/bf00625292
  • 作为产物:
    描述:
    苦参碱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1-hydroxytetraphenyl-cyclopentadienyl(tetraphenyl-2,4-cyclopentadien-1-one)-μ-hydrotetracarbonyldiruthenium(II)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9.5h, 生成 (+)-allomat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苦参碱类化合物的全合成
    摘要:
    报道了三种非对映苦参碱天然产物的全合成。8 步合成从简单的无环前体开始,形成四环天然产物框架的所有 4 个环,并形成目标结构 20 个共价键中的 10 个。交叉共轭三烯位于无环支化结构的核心。该前体通过两个独立的分子内环加成的精心安排的序列折叠成四环天然产物框架。随后的后期氢化伴随着应变释放氧化还原差向异构化以提供三种天然产物。以同样的方式制备了前所未有的卡巴类似物。苦参碱的半合成操作提供了获得 10 种额外天然产物的途径。
    DOI:
    10.1021/jacs.2c0980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of Matrine. II. The Synthesis of Octadehydromatrine and Allomatridine<sup>1</sup>
    作者:KYOSUKE TSUDA、HIROSHI MISHIMA
    DOI:10.1021/jo01102a026
    日期:1958.8
  • Okuda,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57, vol. 5, p. 468,471
    作者:Okuda
    DOI:——
    日期:——
  • Ochiai et al., Yakugaku Zasshi/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1952, vol. 72, p. 781,783
    作者:Ochiai et al.
    DOI:——
    日期:——
  • Ein neues Isomeres des Matridins
    作者:Clemens Sch�pf、Walter Schweter
    DOI:10.1007/bf00639944
    日期:——
  • Synthesis of Octadehydromatrine and Allomatridine
    作者:Kyosuke Tsuda、Hiroshi Mishima
    DOI:10.1248/cpb1953.5.285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