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二氯二环戊基硅烷 | 139147-73-2

中文名称
二氯二环戊基硅烷
中文别名
二环戊基二氯硅烷
英文名称
dicyclopentyl dichlorosilane
英文别名
Dicyclopentyldichlorosilane;dichloro(dicyclopentyl)silane
二氯二环戊基硅烷化学式
CAS
139147-73-2
化学式
C10H18Cl2Si
mdl
MFCD01320947
分子量
237.244
InChiKey
DRMVGLWQJKLGK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105-7°C/10mmHg
  • 密度:
    1.110
  • 闪点:
    84°C (183°F)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3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安全信息

  • TSCA:
    No
  • 储存条件:
    | 2~8°C |

SDS

SDS:2e4acde471e4631ac914f94b11c4db53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二氯二环戊基硅烷 在 b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II) chloride 、 potassium carbonate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三氟乙酸 、 zinc(II) iod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5,5-dimethyl-1,3-cyclohexadiene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5.67h, 生成 3,3-dicyclopentyl-5-phenyl-1-tosyl-1,2,3,6-tetrahydro-1,3-azasi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3-硅氮杂环丁烷:一种尚未探索但用途广泛的有机硅烷物种,可用于向硅氮杂环扩展
    摘要:
    小环硅杂环化合物是主族化学中重要的有机硅烷物质,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硅氮杂环丁烷是一种独特的小硅环,含有硅和氮原子,由于缺乏通用合成方案及其对空气的敏感性,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在这里,我们描述了 3-硅氮杂环丁烷可以很容易地从各种空气稳定的前体 (RSO 2 NHCH 2 SiR 1 2 CH 2CL)。3-硅氮杂环丁烷在钯催化的与末端炔烃的扩环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官能团耐受性,产生 3-硅杂四氢吡啶和多种硅氮杂环衍生物,它们是发现含硅功能分子的有前途的环骨架。
    DOI:
    10.1021/jacs.1c04667
  • 作为产物:
    描述:
    氯代环戊烷四氯化硅copper(l) cyanidemagnesium 作用下, 以 二丁醚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二氯二环戊基硅烷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双(乙胺基)二环戊基硅烷的合成方法
    摘要:
    一种双(乙胺基)二环戊基硅烷的合成方法,涉及化工合成技术领域,先通过氯代环戊烷和金属镁进行格氏反应生成环戊基氯化镁,然后格氏试剂和四氯化硅进行格氏偶联反应,得二环戊基二氯硅烷。二环戊基二氯硅烷和乙胺进行氨解反应,生成双(乙胺基)二环戊基硅烷。本发明产率高,工艺较可控,原料易得,成本低,生产过程易操作,适于工业化生产。
    公开号:
    CN111689998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二环戊基二氯硅烷合成工艺
    申请人:大连鼎燕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05503934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本发明公开了二环戊基二氯硅烷合成工艺,以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与干燥氯化氢气体为原料合成二环戊基二氯硅烷。本发明提供的合成二环戊基二氯硅烷工艺,转化率高、选择性好;条件温和、工艺简单;不需要高温高压,对设备要求低;无昂贵的催化剂,原料成本低;无高毒性的二氯硅烷,操作更安全。这一系列优点决定了该工艺的优越性。
  • Synthesis of Silacyclohexanones from Divinylsilanes and Allylamines by a Rh-Catalyzed Cyclization
    作者:Jiawei Guo、Song Liu、Qinjiao Pang、Hongyun Zhang、Lu Gao、Li Chen、Zhenlei Song
    DOI:10.1021/acs.orglett.1c04183
    日期:2022.1.21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silacyclohexanones bearing a variety of silyl substituents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Rh(coe)2Cl]2/PCy3-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divinylsilanes with Jun’s allylamine. The silacyclohexanones can be oxidized with DDQ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ilacyclohexadienones, which are further transformed into silicon analog of 2-deoxystreptamine or exo-alkylidenesilacyclohexadienes.
    通过[Rh(coe) 2 Cl] 2 /PCy 3催化的二乙烯基硅烷与Jun's烯丙胺的环化,开发了一种有效合成具有多种甲硅烷基取代基的硅环己酮。硅杂环己酮可以用 DDQ 氧化得到相应的硅环己二烯酮,其进一步转化为 2-脱氧链霉胺或外亚烷基硅环己二烯的硅类似物。
  • Silylene‐Bridged Tetranuclear Palladium Cluster as a Catalyst for Hydrogenation of Alkenes and Alkynes
    作者:Chikako Yanagisawa、Seiji Yamazoe、Yusuke Sunada
    DOI:10.1002/cctc.202001387
    日期:2021.1.12
    A planar tetranuclear palladium cluster was obtained from the reaction of a cyclotetrasilane with [Pd(CNtBu)2]3.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DFT calc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tetranuclear framework of the cluster was supported effectively by the bridging organosilylene ligand. Although [Pd(CNtBu)2]3 as well as mononuclear palladium bis(silyl) complex, cis‐Pd(SiMePh2)2(CNtBu)2, do
    通过环四硅烷与[Pd(CN t Bu)2 ] 3的反应获得平面四核钯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和DFT计算表明,桥联的有机硅配体有效地支持了簇的四核骨架。尽管[Pd(CN t Bu)2 ] 3以及单核钯双(甲硅烷基)络合物,但顺式-Pd(SiMePh 2)2(CN t Bu)2,而不是有效的催化剂,平面四核钯簇对于烯烃和炔烃(包括位阻三和四取代的烯烃)的氢化是有效的催化剂。
  • Synthesis of Cycloaliphatic Substituted Silane Monomers and Polysiloxanes for Photocuring
    作者:D. P. Dworak、M. D. Soucek
    DOI:10.1021/ma048998w
    日期:2004.12.1
    oligomers to yield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siloxanes (∼45 000 g/mol). The polysiloxanes were then functionalized with a cycloaliphatic epoxy and alkoxysilane groups via hydrosilylation. Monomers, oligomers, and 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and 29Si NMR, FT-IR,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scopy. The photoinduced curing kinetics and activation energi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hotodifferential
    开发了合成方案以制备可阳离子聚合的甲基,环戊基和环己基取代的聚硅氧烷。最初,使所需的环烯烃和二氯硅烷在高压(约250 psi)和高温(120°C)下反应,生成所需的环脂族二氯硅烷。氯硅烷单体进行低聚反应生成低分子量(〜2000 g / mol)的环状低聚物。聚硅氧烷是通过环状低聚物的酸催化开环聚合反应制得的,以产生高分子量的聚硅氧烷(约45000 g / mol)。然后通过氢化硅烷化将聚硅氧烷用脂环族环氧基和烷氧基硅烷基团官能化。单体,低聚物和聚合物的特征在于1 H和29Si NMR,FT-I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使用光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光诱导的固化动力学和活化能。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以观察由于侧基的变化而引起的膜中的任何物理变化。与甲基取代的聚硅氧烷相比,脂环族取代基提高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影响了固化动力学。发现甲基取代的活化能为144.8±8.1kJ / mol,环戊基和环己基取代的聚硅氧烷的活化能为111
  • シラザ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申请人: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公开号:JP2018052862A
    公开(公告)日:2018-04-05
    【課題】 ろ過工程を必要としない、シラザン化合物のより効率的な製造方法を提供すること。【解決手段】 ハロシラン化合物とアミン化合物とを反応させてシラザン化合物を製造する方法において、生成したシラザン化合物と、上記反応により副生したハロゲン化水素を未反応のアミン化合物が捕捉して生じたアミン化合物のハロゲン化水素塩とを含む反応終了後の反応液に、ジアミン化合物及び窒素原子数3以上のポリアミン化合物から選ばれる含窒素有機化合物を添加し、この含窒素有機化合物を上記アミン化合物のハロゲン化水素塩と反応させて含窒素有機化合物のハロゲン化水素塩を形成させ、これを除去した後、残りの反応液を精製することでシラザン化合物を得るシラザ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選択図】 なし
    【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过滤工程的更有效的制造氯硅烷化合物的方法。 【解决方案】在制造氯硅烷化合物的过程中,通过反应卤代硅烷化合物和胺化合物来制造氯硅烷化合物。在反应结束后,反应液中包含生成的氯硅烷化合物、由未反应的胺化合物捕捉的卤代硅烷化合物的卤化水素和胺化合物的卤化水素盐。然后,向反应液中添加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该有机化合物是由双胺化合物和三个或更多氮原子的多胺化合物中选择的。将该含氮有机化合物与胺化合物的卤化水素盐反应,形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卤化水素盐,然后去除它,通过精制剩余的反应液来得到氯硅烷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选择图】无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溴乙氧基)-特丁基二甲基硅烷 骨化醇杂质DCP 马来酸双(三甲硅烷)酯 顺式-二氯二(二甲基硒醚)铂(II) 顺-N-(1-(2-乙氧基乙基)-3-甲基-4-哌啶基)-N-苯基苯酰胺 降钙素杂质13 降冰片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 降冰片烯基乙基-POSS 间-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 镁,氯[[二甲基(1-甲基乙氧基)甲硅烷基]甲基]- 锑,二溴三丁基- 铷,[三(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 铂(0)-1,3-二乙烯-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 钾(4-{[二甲基(2-甲基-2-丙基)硅烷基]氧基}-1-丁炔-1-基)(三氟)硼酸酯(1-) 金刚烷基乙基三氯硅烷 辛醛,8-[[(1,1-二甲基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氧代]- 辛甲基-1,4-二氧杂-2,3,5,6-四硅杂环己烷 辛基铵甲烷砷酸盐 辛基衍生化硅胶(C8)ZORBAX?LP100/40C8 辛基硅三醇 辛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辛基三甲氧基硅烷 辛基三氯硅烷 辛基(三苯基)硅烷 辛乙基三硅氧烷 路易氏剂-3 路易氏剂-2 路易士剂 试剂3-[Tris(trimethylsiloxy)silyl]propylvinylcarbamate 试剂2-(Trimethylsilyl)cyclopent-2-en-1-one 试剂11-Azidoundecyltriethoxysilane 西甲硅油杂质14 衣康酸二(三甲基硅基)酯 苯胺,4-[2-(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 苯磺酸,羟基-,盐,单钠聚合甲醛,1,3,5-三嗪-2,4,6-三胺和脲 苯甲醇,a-[(三苯代甲硅烷基)甲基]- 苯基二甲基氯硅烷 苯基二甲基乙氧基硅 苯基乙酰氧基三甲基硅烷 苯基三辛基硅烷 苯基三甲氧基硅烷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 苯基三(异丙烯氧基)硅烷 苯基三(2,2,2-三氟乙氧基)硅烷 苯基(3-氯丙基)二氯硅烷 苯基(1-哌啶基)甲硫酮 苯乙基三苯基硅烷 苯丙基乙基聚甲基硅氧烷 苯-1,3,5-三基三(三甲基硅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