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5-dinitrobenzeneboronic acid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5-dinitrobenzeneboronic acid
英文别名
3,5-dinitrophenylboronic acid;3,5-Dinitrophenyl boronic acid;(3,5-dinitrophenyl)boronic acid
3,5-dinitrobenzeneboronic acid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6H5BN2O6
mdl
——
分子量
211.926
InChiKey
BTJOHSDOGCITQ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2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3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5-dinitrobenzeneboronic acid三氟乙酸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生成 1,3-二硝基苯
    参考文献:
    名称:
    碱催化的芳基-B(OH)2的原去硼烷:从协调的质子转移到瞬态芳基阴离子的解放。
    摘要:
    Kuivila于50年前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表明,硼酸酯的ipso质子化是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脱硼硼烷的机理。但是,该研究仅限于酸性条件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并且估计了水的缔合常数(K a)。借助于NMR,停止流IR和骤冷流技术,现在已经在70°C的二恶烷水溶液中,在pH> 13的条件下,测定了30种不同的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硼酸脱氢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中包括C 6 H n F (5- n) B(OH)2的所有20个异构体半衰期跨越9个数量级:<3毫秒至6.5个月。在具有pH率分布,对组合ķ一个和Δ小号⧧值,动力学同位素效应(2 H,10 B,13 C),线性自由能的关系,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我们已经确定,涉及一种机械制度硼酸酯的单分子杂化与协同的ipso质子化/ C–B裂解竞争。芳基硼酸的相对路易斯酸度与它们的原脱硼氢硼酸速度不相关,特别是当存在邻位取代基时。值得注意的是,3,5-二硝基苯基硼酸
    DOI:
    10.1021/jacs.7b07444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羟基二硼3,5-二硝基苯胺盐酸 、 sodium nitrite 、 sodium acetat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1.67h, 以40%的产率得到3,5-dinitrobenzeneboron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碱催化的芳基-B(OH)2的原去硼烷:从协调的质子转移到瞬态芳基阴离子的解放。
    摘要:
    Kuivila于50年前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表明,硼酸酯的ipso质子化是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脱硼硼烷的机理。但是,该研究仅限于酸性条件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并且估计了水的缔合常数(K a)。借助于NMR,停止流IR和骤冷流技术,现在已经在70°C的二恶烷水溶液中,在pH> 13的条件下,测定了30种不同的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硼酸脱氢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中包括C 6 H n F (5- n) B(OH)2的所有20个异构体半衰期跨越9个数量级:<3毫秒至6.5个月。在具有pH率分布,对组合ķ一个和Δ小号⧧值,动力学同位素效应(2 H,10 B,13 C),线性自由能的关系,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我们已经确定,涉及一种机械制度硼酸酯的单分子杂化与协同的ipso质子化/ C–B裂解竞争。芳基硼酸的相对路易斯酸度与它们的原脱硼氢硼酸速度不相关,特别是当存在邻位取代基时。值得注意的是,3,5-二硝基苯基硼酸
    DOI:
    10.1021/jacs.7b0744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Unified Synthesis of Polycyclic Alkaloids by Complementary Carbonyl Activation**
    作者:Guoli He、Benjamin List、Mathias Christmann
    DOI:10.1002/anie.202102518
    日期:2021.6.7
    A complementary dual carbonyl activation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cyclic alkaloids has been developed.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clude the synthesis of tetracyclic alkaloids harmalanine and harmalacinine, pentacyclic indoloquinolizidine alkaloid nortetoyobyrine, and octacyclic β-carboline alkaloid peganumine A. The latter synthesis features a protecting-group-free assembly and an asymmetric
    已经开发出用于合成多环生物碱的互补双羰基活化策略。成功的应用包括四环生物碱骆驼蓬菌素和骆驼蓬菌素、五环吲哚喹啉西啶生物碱去甲代拜林和八环β-咔啉生物碱peganumine A的合成。后者的合成具有无保护基组装和不对称二磺酰亚胺催化环化的特点。此外,还实现了 hirsutine、deplancheine、10-desbromoarborescidine A 和 oxindole 生物碱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正式合成。最终完成了小檗碱生物碱ilicifoline B的简捷合成。
  • Base-Catalyzed Aryl-B(OH)<sub>2</sub> Protodeboronation Revisited: From Concerted Proton Transfer to Liberation of a Transient Aryl Anion
    作者:Paul A. Cox、Marc Reid、Andrew G. Leach、Andrew D. Campbell、Edward J. King、Guy C. Lloyd-Jones
    DOI:10.1021/jacs.7b07444
    日期:2017.9.20
    Pioneering studies by Kuivila, published more than 50 years ago, suggested ipso protonation of the boronate as the mechanism for base-catalyzed protodeboronation of arylboronic acids. However, the study was limited to UV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and the aqueous association constants (Ka) were estimated. By means of NMR, stopped-flow IR, and quenched-flow techniques, the
    Kuivila于50年前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表明,硼酸酯的ipso质子化是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脱硼硼烷的机理。但是,该研究仅限于酸性条件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并且估计了水的缔合常数(K a)。借助于NMR,停止流IR和骤冷流技术,现在已经在70°C的二恶烷水溶液中,在pH> 13的条件下,测定了30种不同的芳基硼酸的碱催化原硼酸脱氢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中包括C 6 H n F (5- n) B(OH)2的所有20个异构体半衰期跨越9个数量级:<3毫秒至6.5个月。在具有pH率分布,对组合ķ一个和Δ小号⧧值,动力学同位素效应(2 H,10 B,13 C),线性自由能的关系,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我们已经确定,涉及一种机械制度硼酸酯的单分子杂化与协同的ipso质子化/ C–B裂解竞争。芳基硼酸的相对路易斯酸度与它们的原脱硼氢硼酸速度不相关,特别是当存在邻位取代基时。值得注意的是,3,5-二硝基苯基硼酸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