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methyl-4-(1-phenoxyethyl)benze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methyl-4-(1-phenoxyethyl)benzene
英文别名
——
1-methyl-4-(1-phenoxyethyl)benze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5H16O
mdl
——
分子量
212.291
InChiKey
RNDZOAZBJPXKE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
  • 拓扑面积:
    9.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4-乙基甲苯乙酸苯酯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C28H33CuN2O4 作用下, 以 neat (no solvent)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80%的产率得到1-methyl-4-(1-phenoxyethyl)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铜催化 sp3C-H 与酰基保护酚的醚化
    摘要:
    多种酰基保护的酚 AcOAr 参与底物 RH 的 sp3 CH 醚化,以 tBuOOtBu 作为氧化剂与铜 (I) β-二酮亚胺催化剂 [CuI] 一起得到烷基芳基醚 R-OAr。尽管 1°、2° 和 3° CH 键可以被官能化,但选择性研究表明优先构建受阻的 3° C-OAr 键。机理研究表明,β-二酮亚氨基铜 (II) 酚盐 [CuII]-OAr 在此 CO 键形成反应中起关键作用,通过 AcOAr 与 [CuI]-OtBu 中间体的酯交换反应形成 [CuI] 与 tBuOOtBu 反应。
    DOI:
    10.1021/jacs.6b0905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tentive Solvolysis. 15. Salt Effect on the Retentive Phenolyses of 1-(<i>p</i>-Substituted phenyl)ethyl<i>p</i>-Nitrobenzoates. The Pattern of Salt Effect and the Number of Ion-Pair Intermediates in the S<sub>N</sub>1 Solvolysis
    作者:Tomomi Kinoshita、Koichi Shibayama、Keizo Ikai、Kunio Okamoto
    DOI:10.1246/bcsj.61.2917
    日期:1988.8
    The salt effect of sodium phenoxide on the polarimetric (kp) and titrimetric rate constants (kt) has exhibited pattern B for the phenolysis of optically active 1-(p-methylphenyl)ethyl p-nitrobenzoate (ROPNB; (1)) in pure phenol. The other patterns A, C, and D were previously observed for the phenolyses of 1-phenylethyl p-nitrobenzoates with p-MeO- (2), p-H- (3), and p-NO2-substituents (4), respectively. Thus, the kp–kt pattern changes in the order A→B→C→D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mediate decreases in the order of 2>1>3>4. All the kp–kt pattern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on-pair stage for product formation, i.e., the pattern A with the second ion-pair intermediate and the patterns B, C, and D with the first one. The pattern of salt effect on the product distribution (% of ROPh, o- and p-RC6H4OH, and p-MeC6H4CH=CH2) for 1 is also compatible with the kp–kt pattern B.
    对于纯苯酚中光学活性 1-(对甲基苯基)乙基对硝基苯甲酸酯(ROPNB;(1))的苯解作用,苯氧化对极性速率常数(kp)和滴定速率常数(kt)的盐效应呈现出模式 B。其他模式 A、C 和 D 以前分别在对-MeO- (2)、对-H- (3) 和对-NO2-取代基 (4) 的 1-苯乙基对硝基苯甲酸酯的苯解中观察到过。因此,随着中间体稳定性的降低,kp-kt 模式的变化顺序为 A→B→C→D,依次为 2>1>3>4。所有 kp-kt 模式都可以与产物形成的离子对阶段相关联,即模式 A 与第二个离子对中间体相关联,模式 B、C 和 D 与第一个离子对中间体相关联。盐对 1 的产物分布(ROPh、邻和对-RC6H4OH 以及对-MeC6H4CH=CH2 的百分比)的影响模式也与 kp-kt 模式 B 相符。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