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促皮质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drenocorticotropin,ACTH),是从哺乳动物脑垂体前叶中提取的多肽激素。也可通过合成方法制造。促皮质素为白色或淡黄色冻干制剂,易溶于水和乙醇,在弱酸性溶液中较为稳定,但在强酸或强碱性溶液中容易失活。
猪促皮质素由39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式见图。牛、羊、猪及人促皮质素的结构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异:人促皮质素第31位为“丝氨酸”,而猪为“亮氨酸”;在25位的“天冬氨酸”和33位的“谷氨酸”,有时会分别转变为“天冬酰胺”及“谷氨酰胺”。
检测方法目前用于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免疫分析方法有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ISA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催化发光底物产生颜色变化;操作简单,但标记物易失活,需避光保存,导致检测灵敏度较低。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则通过催化剂催化化学发光物质形成激发态中间体,当该中间体回到稳定基态时发出光子;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快速的检测速度,但直接包被磁珠可能会引起磁珠凝集现象,从而影响试剂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化学性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种多肽类药物,由猪、牛或羊脑垂体前叶中提取,呈白色或淡黄色粉末状,无特殊气味,易吸湿。该物质溶于水和70%丙酮、乙醇溶液,在干燥及弱酸性溶液中较为稳定,但在强酸或碱性环境中容易失活;100℃加热亦可保持其稳定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25-33位的氨基酸存在种属差异。1-24位片段具有全部活性,而24位后的部分仅维持多肽结构的稳定性;在溶液中主要以高度α-螺旋结构存在,并且被胃蛋白酶水解后仍保持一定活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无效,肌肉注射疗效不佳,静脉注射生效快但半衰期仅为15分钟,作用时间约1至3小时。
用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种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诊断、防止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导致的萎缩以及治疗胶原性疾病、严重支气管哮喘、癫痫小发作及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激素类药物。大量应用该药物可能会引起高血压、月经障碍、头痛、糖尿病等不良反应,且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病、溃疡病及孕妇禁用;静脉滴注时不可与偏碱性注射液配伍,否则易出现浑浊现象。
临床用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治疗活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胶原性疾病,其临床用途类似于可的松。
生产方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从家畜(如猪、牛或绵羊)脑垂体前叶中提取制得。一种制备方法为:将新鲜脑垂体经丙酮脱水脱脂并烘干至水分低于5%后,粉碎过40目筛;然后将粉重9倍的无水乙醇预热至55℃加入垂体粉中,混合均匀后再加入3.6倍于粉重的0.6mol/L盐酸溶液,并连续搅拌提取30分钟。料液降温至-10℃后离心分离上清液,再用氢氧化钠调节pH4.4并离心分离得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沉淀;冻干后所得样品重量为垂体粉重量的2.9%,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为4.1%。
分类有毒物品
可燃性危险特性可燃
储运特性库房应保持通风干燥,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灭火剂干粉、泡沫、砂土、二氧化碳,或雾状水均可用于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