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2-dimethylcyclopropyl)-3-phenylpropan-1-o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2-dimethylcyclopropyl)-3-phenylpropan-1-one
英文别名
1-(2,2-Dimethylcyclopropyl)-3-phenylpropan-1-one
1-(2,2-dimethylcyclopropyl)-3-phenylpropan-1-o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4H18O
mdl
——
分子量
202.296
InChiKey
YNLJJALEWHSSK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17.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2,2-dimethylcyclopropyl)-3-phenylpropan-1-one苯乙炔 在 samarium diiod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75h, 以15%的产率得到rac-1-(4,4-dimethyl-2-phenylcyclopent-2-en-1-yl)-3-phenylpropan-1-one
    参考文献:
    名称:
    SmI2 催化的环丙基酮和炔烃的分子间偶联:酮构象和反应性之间的联系
    摘要:
    原型单电子转移还原剂二碘化钐(II)(SmI 2,卡根试剂)在合成中广泛使用了四个十年后,仍然是最重要的还原剂和自由基化学介质之一。虽然 SmI 2的化学性质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该试剂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几乎总是以超化学计量的量使用,从而产生了成本和浪费的问题。在使用催化 SmI 2的少数报道中,都需要使用超化学计量的金属助还原剂来再生 Sm(II)。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个 SmI 2-催化芳基环丙基酮和炔烃的分子间自由基偶联。该过程显示出广泛的底物范围,并提供了一个修饰的环戊烯库,SmI 2 的负载量低至 15 mol%。自由基中继策略不需要超化学计量的助还原剂和添加剂来再生 SmI 2。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酮构象和有效交叉偶联之间的有趣联系,从而提供了对涉及 SmI 2的自由基中继机制的深入了解。该研究为未来在当代自由基催化中使用经典试剂 SmI 2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DOI:
    10.1021/jacs.1c01356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催化形式 [3 + 2] 环加成反应中的烷基环丙基酮:SmI2 催化剂稳定的作用
    摘要:
    烷基环丙基酮作为多功能底物引入烯烃和炔烃以及以前未开发的烯烃伴侣进行催化形式 [3 + 2] 环加成反应,可高效提供复杂的、富含 sp3 的产品。有效利用这种相对不反应性的新底物类别的关键是使用 SmI2 作为催化剂与亚化学计量量的 Sm0 结合使用;后者可能通过将 SmIII 返回到催化循环来防止催化剂失活。在没有 Sm0 的情况下,SmI2 催化剂的背景降解会超过产物的形成。对于最顽固的烷基环丙基酮,利用这些新的稳健条件“启动”催化,从而提供其他无法获得的产品。实验和计算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已被用于识别和探测烷基环丙基酮之间的反应趋势,包括更复杂的双环烷基环丙基酮,它们与各种伙伴快速反应,得到复杂的产物。除了在新兴的催化领域中将烷基环丙基酮确立为一种新的底物类别外,我们的研究还为 SmI2 催化的新兴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机理见解和稳健、实用的方法。
    DOI:
    10.1021/jacs.4c0307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mI<sub>2</sub>-Catalyzed Intermolecular Coupling of Cyclopropyl Ketones and Alkynes: A Link between Ketone Conformation and Reactivity
    作者:Soumitra Agasti、Nicholas A. Beattie、Joseph J. W. McDouall、David J. Procter
    DOI:10.1021/jacs.1c01356
    日期:2021.3.10
    The archetypal single electron transfer reductant, samarium(II) diiodide (SmI2, Kagan’s reagen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ducing agents and mediators of radical chemistry after four decades of widespread use in synthesis. While the chemistry of SmI2 is very often unique, and thus the reagent is indispensable, it is almost invariably used in superstoichiometric amounts, thus raising issues
    原型单电子转移还原剂二碘化钐(II)(SmI 2,卡根试剂)在合成中广泛使用了四个十年后,仍然是最重要的还原剂和自由基化学介质之一。虽然 SmI 2的化学性质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该试剂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几乎总是以超化学计量的量使用,从而产生了成本和浪费的问题。在使用催化 SmI 2的少数报道中,都需要使用超化学计量的金属助还原剂来再生 Sm(II)。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个 SmI 2-催化芳基环丙基酮和炔烃的分子间自由基偶联。该过程显示出广泛的底物范围,并提供了一个修饰的环戊烯库,SmI 2 的负载量低至 15 mol%。自由基中继策略不需要超化学计量的助还原剂和添加剂来再生 SmI 2。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酮构象和有效交叉偶联之间的有趣联系,从而提供了对涉及 SmI 2的自由基中继机制的深入了解。该研究为未来在当代自由基催化中使用经典试剂 SmI 2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 Alkyl Cyclopropyl Ketones in Catalytic Formal [3 + 2] Cycloadditions: The Role of SmI<sub>2</sub> Catalyst Stabilization
    作者:Jack I. Mansell、Song Yu、Muze Li、Emma Pye、Chaofan Yin、Frédéric Beltran、James A. Rossi-Ashton、Ciro Romano、Nikolas Kaltsoyannis、David J. Procter
    DOI:10.1021/jacs.4c03073
    日期:——
    the use of SmI2 as a catalyst in combination with substoichiometric amounts of Sm0; the latter likely acting to prevent catalyst deactivation by returning SmIII to the catalytic cycle. In the absence of Sm0, background degradation of the SmI2 catalyst can outrun product formation. For the most recalcitrant alkyl cyclopropyl ketones, catalysis is “switched-on” using these new robust conditions, and otherwise
    烷基环丙基酮作为多功能底物引入烯烃和炔烃以及以前未开发的烯烃伴侣进行催化形式 [3 + 2] 环加成反应,可高效提供复杂的、富含 sp3 的产品。有效利用这种相对不反应性的新底物类别的关键是使用 SmI2 作为催化剂与亚化学计量量的 Sm0 结合使用;后者可能通过将 SmIII 返回到催化循环来防止催化剂失活。在没有 Sm0 的情况下,SmI2 催化剂的背景降解会超过产物的形成。对于最顽固的烷基环丙基酮,利用这些新的稳健条件“启动”催化,从而提供其他无法获得的产品。实验和计算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已被用于识别和探测烷基环丙基酮之间的反应趋势,包括更复杂的双环烷基环丙基酮,它们与各种伙伴快速反应,得到复杂的产物。除了在新兴的催化领域中将烷基环丙基酮确立为一种新的底物类别外,我们的研究还为 SmI2 催化的新兴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机理见解和稳健、实用的方法。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