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THP),又称吡喃阿霉素,属于蒽环类抗生素。其抗癌机制在于迅速嵌入DNA核酸碱基对间,干扰转录过程并阻止mRNA的合成;同时抑制DNA聚合酶活性,从而干扰DNA的合成。与阿霉素相比,吡柔比星具有更广谱、更强力的抗肿瘤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快速进入细胞内,嵌入DNA双螺旋链中,抑制DNA聚合酶α和β,阻止核酸合成,使肿瘤细胞停滞于G2期,无法进行细胞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生物活性Pirarubicin 是一种蒽环类抗生素,同时也是 DNA/RNA 合成的抑制剂。它通过与拓扑异构酶 II 作用来发挥作用,是一种抗肿瘤药物。
靶点Target | Value |
---|---|
Topo II |
Pirarubicin 在 M5076 细胞中迅速吸收,其细胞内浓度是 doxorubicin 的2.5倍。与 doxorubicin 相比,Pirarubicin 更有效地抑制了 50%的细胞生长,并且在 MG-63 细胞中导致 G0/G1期阻滞。此外,Pirarubicin 抑制 PCNA、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 E 和 Bcl-2 的表达,并增加 Bax 蛋白的表达。在 MG-63 细胞中,Pirarubicin 显著缓解了去甲肾上腺素(0.1 μM)诱导的内皮主动脉收缩,而对无内皮细胞无作用。其活性被亚甲基蓝(5 μM)、对苯二酚(100 μM)、菲尼酮(50 μM)、血红蛋白(1 μM)和对溴苯甲酰甲基溴(50 μM)抑制,但不被消炎痛(25 μM)所抑制。在 SKUT1B、HEC1A 和 BG1 细胞系中,Pirarubicin 的效果比阿霉素强约 2-5 倍,并且显示 G2 阻碍的反向剂量反应模式,在高剂量下细胞周期动力学与未治疗对照相似。
体内研究在 M5076 固体肿瘤的小鼠中,Pirarubicin 将肿瘤重量降低至对照水平的 60%,而阿霉素无效。通过肝脏动脉内(HIA)途径注射 Pirarubicin 和 Epirubicin 可有效对抗 V×2 肿瘤,且 Pirarubicin 的活性比 Epirubicin 强。
化学性质吡柔比星是一种红色固体,熔点为 188~192℃(分解)。其旋光度 [α]D23 +175°±25° (C=0.2, 氯仿)。紫外和可见光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234、252、290、498、531.5 和 580 nm(E1cm1% 分别为 480、350、110、140、100 和 45)。该化合物溶于乙酸乙酯、氯仿或乙醇,微溶于水、正己烷或石油醚。其急性毒性 LD50(小鼠,静脉注射)为 27.8 mg/kg。
用途吡柔比星对头颈部癌、乳癌、尿路上皮癌、卵巢癌、子宫癌和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具有缓解作用。
生产方法以阿霉素盐酸盐为原料。将130mg 盐酸阿霉素溶于10ml 干燥 N,N-二甲基甲酰胺,在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与2ml 3,4-二氢-2H-吡喃在室温反应47h。经制备硅胶薄层分离后,得14,4’-双(O-四氢吡喃基)阿霉素。然后与0.005mol/L 对甲苯磺酸的甲醇溶液于室温下反应1小时,移去 14-O-四氢吡喃基,即得到吡柔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