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3-(dimethylamino)propyl)-1-methyl-1H-pyrrole-2-carboxamid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3-(dimethylamino)propyl)-1-methyl-1H-pyrrole-2-carboxamide
英文别名
N-[3-(dimethylamino)propyl]-1-methylpyrrole-2-carboxamide
N-(3-(dimethylamino)propyl)-1-methyl-1H-pyrrole-2-carboxamid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1H19N3O
mdl
——
分子量
209.291
InChiKey
GFGQFKOQGAFIDC-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5
  • 拓扑面积:
    37.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6-bis(chloroacetamido)anthracene-9,10-dioneN-(3-(dimethylamino)propyl)-1-methyl-1H-pyrrole-2-carboxamide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73%的产率得到N,N’-(((9,10-dioxo-9,10-dihydroanthracene-2,6-diyl)bis(azanediyl))bis(2-oxoethane-2,1-diyl))bis(N,N-dimethyl-3-(1-methyl-1H-pyrrole-2-carboxamido)propan-1-aminium)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2,6-二取代的氨基蒽-9,10-二酮的二聚双霉素类似物对启动子G-Quadruplex DNA的特异性稳定作用及其选择性的癌细胞毒性。
    摘要:
    我们已经设计并合成了含有蒽醌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长度的寡吡咯侧链。这些化合物稳定了在c-MYC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中形成的G-四链体DNA,选择性地超过了双链体DNA。使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荧光测量和圆二色性(CD)光谱滴定记录这些观察结果。从热变性实验已经显示出化合物稳定G4 DNA的效力。该化合物通过堆叠模式与c-MYC 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该堆叠模式是从溴化乙锭置换试验,循环伏安滴定和对接实验中获得的。分子模型研究表明,蒽醌部分在G4结构的G-四联体上的堆积负责这种四链体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在上述化合物存在下,聚合酶终止试验也支持稳定的G4结构的形成。根据基于MTT的细胞生存力测定法确定的化合物,在体外条件下,该化合物对正常细胞(NIH3T3和HDFa)具有选择性的癌细胞(HeLa和HEK293T)细胞毒性。从膜联蛋白V-FITC和PI双重染色测定法中发现,凋亡是癌细胞细胞毒性的机制途径,其通过AO
    DOI:
    10.1016/j.ejmech.2020.112202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2,6-二取代的氨基蒽-9,10-二酮的二聚双霉素类似物对启动子G-Quadruplex DNA的特异性稳定作用及其选择性的癌细胞毒性。
    摘要:
    我们已经设计并合成了含有蒽醌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长度的寡吡咯侧链。这些化合物稳定了在c-MYC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中形成的G-四链体DNA,选择性地超过了双链体DNA。使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荧光测量和圆二色性(CD)光谱滴定记录这些观察结果。从热变性实验已经显示出化合物稳定G4 DNA的效力。该化合物通过堆叠模式与c-MYC 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该堆叠模式是从溴化乙锭置换试验,循环伏安滴定和对接实验中获得的。分子模型研究表明,蒽醌部分在G4结构的G-四联体上的堆积负责这种四链体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在上述化合物存在下,聚合酶终止试验也支持稳定的G4结构的形成。根据基于MTT的细胞生存力测定法确定的化合物,在体外条件下,该化合物对正常细胞(NIH3T3和HDFa)具有选择性的癌细胞(HeLa和HEK293T)细胞毒性。从膜联蛋白V-FITC和PI双重染色测定法中发现,凋亡是癌细胞细胞毒性的机制途径,其通过AO
    DOI:
    10.1016/j.ejmech.2020.11220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pecific stabilization of promoter G-Quadruplex DNA by 2,6-disubstituted amidoanthracene-9,10-dione based dimeric distamycin analogues and their selective cancer cell cytotoxicity
    作者:Soma Roy、Asfa Ali、Mohini Kamra、Kalappa Muniyappa、Santanu Bhattacharya
    DOI:10.1016/j.ejmech.2020.112202
    日期:2020.6
    potency of the compounds to stabilize the G4 DNA has been shown from the thermal denaturation experiments. The compound interacts with c-MYC G-quadruplex DNA through stacking mode as obtained from ethidium bromide displacement assay, cyclic voltammetric titration, and docking experiments.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stacking of the anthraquinone moiety over the G-tetrad of the G4 structures
    我们已经设计并合成了含有蒽醌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长度的寡吡咯侧链。这些化合物稳定了在c-MYC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中形成的G-四链体DNA,选择性地超过了双链体DNA。使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荧光测量和圆二色性(CD)光谱滴定记录这些观察结果。从热变性实验已经显示出化合物稳定G4 DNA的效力。该化合物通过堆叠模式与c-MYC 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该堆叠模式是从溴化乙锭置换试验,循环伏安滴定和对接实验中获得的。分子模型研究表明,蒽醌部分在G4结构的G-四联体上的堆积负责这种四链体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在上述化合物存在下,聚合酶终止试验也支持稳定的G4结构的形成。根据基于MTT的细胞生存力测定法确定的化合物,在体外条件下,该化合物对正常细胞(NIH3T3和HDFa)具有选择性的癌细胞(HeLa和HEK293T)细胞毒性。从膜联蛋白V-FITC和PI双重染色测定法中发现,凋亡是癌细胞细胞毒性的机制途径,其通过AO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 麦撒奎 鹅膏氨酸 鹅膏氨酸 鸦胆子酸A甲酯 鸦胆子酸A 鸟氨酸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