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Characterization of all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as done by FTIR, 1H NMR, 13C NMR and HRMS. Their ligand-Pd complexes provided excellent yields in the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s (up to 92% yield) of unactivated aryl chlorides. Ligand 4-(2,6-dimethoxyphenyl)-1-phenyl-1H-1,2,3-triazole (L2) was found to be most effective ligand because of electron donating 2,6 dimethoxy phenyl moiety attached
摘要 DFT 计算已被证明是一种用于难以从纯实验技术获得的反应机理研究的宝贵工具。通过在 B3LYP/6-31G (d, p) 上通过 DFT 方法在 Gaussian 09 封装上进行结构优化,从理论上研究了合成三唑
配体的结构、电子和配位方面。HOMO-LUMO 能隙与其
化学反应性相关,并且该信息用于解释
配体在
配体-
金属络合物形成中的作用。三唑核周围的富电子环境稳定了 HOMO 轨道,并使这些电子可用于与 Pd 中心形成络合物。DFT 计算为与可用实验事实一致的反应提供了合理的机制。通过容易获得的
叠氮化物和
炔烃与 Pd 中心的有效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三唑
配体。所有合成化合物的表征均通过 FTIR、1H NMR、13C NMR 和 HRMS 进行。他们的
配体-Pd 配合物在未活化的芳基
氯化物的 Suzuki-Miyaura 偶联反应中提供了出色的产率(产率高达 92%)。发现
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