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碘代酚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前苏联化学药物研究中心成功研制的。最初是以盐酸作为催化剂,以氯化碘(ICI)作为碘化剂直接与间二苯酚进行芳环上的碘化反应。该反应具有温和且迅速的特点,但因ICI不稳定、易分解、价格昂贵且毒性较大,在实验室中制备碘代酚并不适宜。
简介碘代酚为2,4,6-三碘代间苯二酚(2,4,6-Triiodoresorcine),呈白色细针状结晶,最初由前苏联化学药物研究中心制得。随后吸引了许多其他国家研究者的兴趣,引发了一系列广泛的研究工作。
性质碘代酚对疱疹病毒、小芽孢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棒状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由于许多疾病常由微生物引起,并伴随病毒性和霉菌性感染,因此碘代酚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单一作用药物。
制备在三颈瓶中加入8.0克碳酸氢钠和3.0克间苯二酚,再加150毫升水溶解。搅拌下滴加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9~11℃。滴毕后静置1小时,过滤并用水清洗滤饼,在50℃下干燥滤饼。然后以四氯化碳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并干燥得到白色针状晶体,最终收率约为70%。
化学性质碘代酚从四氯化碳中析出为细针状结晶,熔点在155~157℃之间。
用途碘代酚是一种广谱外用抗病毒药,适用于治疗皮肤病毒感染、皮肤真菌感染以及丘疹、脓疱和浸润性脓肿型痤疮等疾病。
生产方法将碳酸氢钠与间苯二酚溶解于水中,在10±1℃下搅拌滴加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静置后过滤收集固体,用水清洗并干燥。以四氯化碳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并在干燥条件下制得白色针状晶体的碘代酚,收率为70%,熔点为155.5~157℃。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2-碘苯-1,3-二醇 | 2-iodoresorcinol | 41046-67-7 | C6H5IO2 | 23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