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泮库溴铵
化学名称与结构 泮库溴铵(Pancuronium bromide),化学名为2,16-双(1-甲基哌啶基)-3α,17β-二乙酰氧基-5α-雄甾烷-2β,16β-二醇二溴化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它最早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作用强于右旋筒箭毒碱4~5倍,对所有M胆碱受体均有阻滞作用。
用途 泮库溴铵主要用于外科手术或矫形手术麻醉中的肌肉松弛剂,也可用于破伤风等惊厥性疾病的治疗。它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在手术中提供充分的肌肉松弛效果,并在机械通气治疗时控制呼吸。
合成方法 泮库溴铵以5α-雄甾-2-烯-17-酮为原料,通过六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如下:
作用机理 泮库溴铵与骨骼肌细胞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后,不产生除极作用,而是竞争性地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除极作用,从而产生骨骼肌松弛效应。其肌松效能为筒箭毒碱的3~5倍,且作用出现较快。泮库溴铵不可口服,仅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后3~4分钟起效,维持时间约为20~30分钟。该药物约30%在肝脏代谢失活,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与筒箭毒碱相比,泮库溴铵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中度兴奋作用,无明显组织胺释放作用,连续使用无蓄积性,并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新斯的明可对抗泮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不良反应 泮库溴铵能特异性阻滞心脏房室结M胆碱受体,产生中度解迷走神经效应,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个别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室性心率失常。
禁忌症 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梗阻性黄疸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化学性质 泮库溴铵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微臭、味苦,具有吸湿性。1g泮库溴铵溶于30份氯仿或1份水中(20℃)。该药物可溶解于水、乙醇、甲醇、氯仿或二氯甲烷中,不溶于乙醚。其急性毒性LD50值为:小鼠静脉注射0.047 mg/kg、腹腔注射0.152 mg/kg、皮下注射0.167 mg/kg、口服给药21.9 mg/kg;大鼠和兔的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0.153 mg/kg 和 0.016 mg/kg。
生产方法 泮库溴铵的合成包括烯醇酯化反应、环氧化、水解、开环成羰基,再进行与哌啶的缩合、硼氢化钠还原以及乙酰化等步骤。最后与二分子溴甲烷反应季铵化成盐得到目标化合物。
有关泮库溴铵的合成方法、用途、作用机理等信息由Chemicalbook的侍艳编辑整理(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