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hI是一种在多
氯联苯(PCBs)降解途径中发现的
丙酮酸特异性II类
醛缩酶,可催化(4 S)-羟基-2-氧代酸的可逆C-C键裂解,形成
丙酮酸和醛。突变引入了bph我探讨了活性位点残基对底物识别和催化的贡献。与对
乙醛和
丙醛具有相似特异性的野生型酶相反,L87A变体对
丙醛的偏好性是
乙醛的40倍。在使用
戊醛的醛醇缩合加成反应中,L89A变体的特异性常数增加了约50倍,与天然底物
乙醛的野生型利用相比,它对
戊醛的利用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用苯丙
氨酸或
丝氨酸替代Tyr-290会导致失去立体
化学控制,因为这些变体能够利用具有R和S的底物在C4处的构型具有相似的动力学参数。在R16A变体中无法检测到Aldol裂解和
丙酮酸α-质子交换活性,这支持了Arg-16在稳定
丙酮酸烯醇酯中间体中的作用。酶的pH依赖性与催化碱基的单个去质子化(p K a值约为7 )相一致。在H20A和H20S变体中,pH谱显示酶活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