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叔丁硫基苯胺 | 51942-41-7

中文名称
2-叔丁硫基苯胺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tert-butylthio)aniline
英文别名
2-tert-butylsulfanyl aniline;2-tert-butylsulfanylaniline
2-叔丁硫基苯胺化学式
CAS
51942-41-7
化学式
C10H15NS
mdl
——
分子量
181.302
InChiKey
CDGJIZYNUMYKJ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7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
  • 拓扑面积:
    51.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80,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
  • 储存条件:
    存储条件为2-8°C,避光,并保存在惰性气体中。

SDS

SDS:a0f1f3cce863db9a7c754f2e09b8c34d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叔丁硫基苯胺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甲苯 为溶剂, 反应 4.5h, 生成 N-苄基-1,3-苯并噻唑-2-胺
    参考文献:
    名称:
    热分解诱导的涉及异氰化物和生成亚硫酸的亚砜的两组分或多组分串联反应:获得多种含硫功能支架
    摘要:
    异氰酸酯与一些产生亚磺酸的亚砜的直接反应导致以高至高收率有效地形成相应的硫代氨基甲酸S-酯。还开发了涉及异氰酸酯,亚砜和合适的亲核试剂的多组分反应,可轻松获得各种范围的含硫化合物,包括异硫脲,碳亚氨基硫代酸酯和羧亚氨基硫代酸酯。
    DOI:
    10.1021/acs.orglett.7b03593
  • 作为产物:
    描述:
    o-nitrophenyl tert-butyl sulfide氢气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94%的产率得到2-叔丁硫基苯胺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异硫脲类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领域,具体涉及异硫脲类催化剂的合成方法。步骤包括:(1)以邻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与叔丁基硫醇在碱催化条件下合成邻硝基苯叔丁基硫醚;(2)邻硝基苯叔丁基硫醚加氢反应生成邻氨基苯叔丁基硫醚;(3)邻氨基苯叔丁基硫醚经过氧化得到邻氨基苯叔丁基亚砜;(4)邻氨基苯叔丁基亚砜与异氰基对甲苯磺酸丙酯类化合物反应,制备得到异硫脲类有机催化剂。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多组分反应,无金属、高效地将三种官能团转化成一个新的官能团;每一步都有很高收率,原子经济,污染较少,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反应条件温和,适于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公开号:
    CN109956960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유기크롬 화합물, 올레핀 올리고머화 반응 또는 폴리에틸렌 중합 반응용 촉매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올레핀 올리고머 제조 또는 폴리에틸렌의 제조 방법
    申请人:LG CHEM, LTD.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120010134563) Corp. No ▼ 110111-2207995BRN ▼107-81-98139
    公开号:KR20170071355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본 발명은 유기 크롬 화합물, 올레핀 올리고머화 반응 또는 폴리에틸렌 중합 반응용 촉매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올레핀 올리고머 또는 폴리에틸렌의 제조 방법에 관한 것이다. 본 발명에 따른 촉매 시스템은 우수한 촉매 활성을 가지면서도 1-헥센, 1-옥텐, 및 폴리올레핀을 각각 제조할 수 있으며, 특히 단일 반응에 의하더라도 고형 폴리올레핀을 높은 선택도로 제조하는 것을 가능케 한다.
    本发明涉及有机铬化合物、烯烃氧化聚合反应或聚乙烯聚合反应用催化剂系统及利用该催化剂系统制备烯烃氧化聚合物或聚乙烯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催化剂系统,可以在具有优异催化活性的情况下分别制备1-己烯、1-辛烯和聚烯烃,特别是即使通过单一反应也可以高选择性地制备固体聚烯烃。
  • Iron-catalyzed thioetherification of thiols with aryl iodides
    作者:Jhih-Ru Wu、Che-Hung Lin、Chin-Fa Lee
    DOI:10.1039/b907362k
    日期:——
    FeCl(3) in combination with bisphosphine ligands represents an efficient catalyst system for the cross-coupling of aryl- and alkyl thiols with aryl iodides, a broad spectrum of functional groups can be tolerated during the catalysis.
    FeCl(3)与双膦配体的结合代表了芳基和烷基硫醇与芳基碘的交叉偶联的有效催化剂体系,在催化过程中可以耐受广泛的官能团。
  • Dioxomolybdenum(vi) and dioxotungsten(vi) complexes supported by an amido ligand
    作者:Ganna Lyashenko、Vojtech Jancik、Aritra Pal、Regine Herbst-Irmer、Nadia C. Mösch-Zanetti
    DOI:10.1039/b514873a
    日期:——
    iline affords the new ligand 1-(Me3SiNH)-2-(t-BuS)C6H4 (LH), that reacts with one equivalent of butyllithium to its lithium salt LLi. Dioxodichloromolybdenum [MoO2Cl2] and dioxodichlorotungsten dimethoxyethane [WO2Cl2(dme)] react in tetrahydrofuran solution at low temperature with two equivalents LLi to monomeric dioxomolybdenum(VI) [MoO2L2] (1) and dioxotungsten(VI) complex [WO2L2] (2) employing two
    逐步添加一当量的 正丁基锂 和 三甲基氯硅烷 到 2-叔丁基巯基苯胺 提供新的 配体1-(Me 3 SiNH)-2-(t -BuS)C 6 H 4(LH),与一当量的丁基锂 到它的锂盐LLi。 二恶二氯钼[MoO 2 Cl 2 ]和二氧二氯钨二甲氧基乙烷[WO 2 Cl 2(dme)]在四氢呋喃溶液中于低温下与两个当量的LLi反应生成单体二氧钼(VI)[MoO 2 L 2 ](1)和二氧钨(VI)络合物[WO 2 L 2 ](2)雇用两个双齿酰胺硫醚配体。1和2分子结构的晶体学测定表明有M⋯S接触的证据。室温下,[MoO 2 Cl 2 ]与LLi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反应导致1至2种化合物,其中甲硅烷基从氮形成氧原子形成[Mo(NL')2(OSiMe)2 ](3)和[Mo(NL')2(OSiMe 3)L](4,L'= N-2- t -BuSC 6 H 4)由核磁共振波谱。化合物4的分离产率低,
  • Notizen zur Synthese von 2-Aminophenylsulfonen
    作者:Alfred Courtin、Hans-Rudolf von Tobel、G�nther Auerbach
    DOI:10.1002/hlca.19800630610
    日期:1980.9.17
    Syntheses of some Alkyl, Cycloalkyl and Aryl 2-Aminophenyl Sulfones
    某些烷基,环烷基和芳基2-氨基苯基砜的合成
  • Amido-Bridged Cu<sub>2</sub>N<sub>2</sub> Diamond Cores that Minimize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and Facilitate Reversible Redox Behavior between a Cu<sup>1</sup>Cu<sup>1</sup> and a Class III Delocalized Cu<sup>1.5</sup>Cu<sup>1.5</sup> Species
    作者:Seth B. Harkins、Jonas C. Peters
    DOI:10.1021/ja037364m
    日期:2004.3.1
    supported by an [SNS](-) ligand (1) ([SNS](-) = bis(2-tert-butylsulfanylphenyl)amido) has been prepared. This dicopper system exhibits a fully reversible one-electron redox process between a reduced Cu(1)Cu(1) complex, [[SNS][Cu]](2) (2), and a class III delocalized Cu(1.5)Cu(1.5) state, [[[SNS][Cu]](2)][B(3,5-(CF(3))(2)C(6)H(3))(4)] (3). Structural snapshots of both redox forms have been obtained
    一种由 [SNS](-) 配体 (1) ([SNS](-) = 双 (2-叔丁基硫基苯基) 酰胺基) 支持的新型 Cu(2)N(2) 金刚石核心结构已制备。该双铜系统在还原的 Cu(1)Cu(1) 配合物 [[SNS][Cu]](2) (2) 和 III 类离域 Cu(1.5)Cu 之间表现出完全可逆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1.5) 状态,[[[SNS][Cu]](2)][B(3,5-(CF(3))(2)C(6)H(3))(4)] (3) . 已获得两种氧化还原形式的结构快照,以揭示几乎没有整体结构重组。尽管如此,Cu...Cu 键距在氧化时会经历可观的压缩(约 0.13 A),从而在混合价态下提供 2.4724(4) A 的 Cu...Cu 键距,这与 Cu...几乎相同。在硫醇桥的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 Cu(A) 位点的还原形式中观察到的 .Cu 距离。尽管 2 和 3 之间的结构重组明显较低,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