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1H-1,2,3-triazole | 1259487-3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1H-1,2,3-triazole
英文别名
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triazole;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triazole
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1H-1,2,3-triazole化学式
CAS
1259487-33-6
化学式
C21H15Cl2N3
mdl
——
分子量
380.276
InChiKey
JZMKPZMNMUWNP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9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5
  • 拓扑面积:
    30.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氯-4-[2-(4-氯苯基)乙炔基]苯苄基叠氮二(三苯基膦)环戊二烯基氯化钌(II)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58%的产率得到1-benzyl-4,5-bis(4-chlorophenyl)-1H-1,2,3-tri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钌催化的炔烃和叠氮化物的[3 + 2]-环加成反应的电子效应
    摘要:
    提出了钌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RuAAC)反应的组合实验和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各种电子分析,为理解所观察到的1,2,3-三唑产物的区域选择性提供了基础。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AIM)进行的计算研究进一步得出了决定RuAAC中区域选择性的电子因素的新细节。发现1,2,3-三唑产物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并且从Hammett研究中,排除了涉及乙烯基阳离子中间体的途径。电子效应有利于5-电子给体基团取代的1,2,3-三唑的形成。
    DOI:
    10.1016/j.tet.2010.09.09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ectronic effects of ruthenium-catalyzed [3+2]-cycloaddition of alkynes and azides
    作者:Duen-Ren Hou、Ting-Chun Kuan、Yu-Kai Li、Richmond Lee、Kuo-Wei Huang
    DOI:10.1016/j.tet.2010.09.099
    日期:2010.11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RuAAC) reactions is presented and various electronic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provide a basis in understanding the observed regioselectivity of the 1,2,3-triazole products. Computational studies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nd atoms in molecules quantum theory (AIM) further yield fresh details on the electronic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regioselectivity in the RuAAC
    提出了钌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RuAAC)反应的组合实验和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各种电子分析,为理解所观察到的1,2,3-三唑产物的区域选择性提供了基础。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AIM)进行的计算研究进一步得出了决定RuAAC中区域选择性的电子因素的新细节。发现1,2,3-三唑产物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并且从Hammett研究中,排除了涉及乙烯基阳离子中间体的途径。电子效应有利于5-电子给体基团取代的1,2,3-三唑的形成。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伊莫拉明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齐墩果-2,12-二烯[2,3-d]异恶唑-28-酸 黄曲霉毒素H1 高效液相卡套柱 非昔硝唑 非布索坦杂质Z19 非布索坦杂质T 非布索坦杂质K 非布索坦杂质E 非布索坦杂质67 非布索坦杂质65 非布索坦杂质64 非布索坦杂质61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4 非布索坦代谢物67M-2 非布索坦代谢物 67M-1 非布索坦-D9 非布索坦 非唑拉明 雷西纳德杂质H 雷西纳德 阿西司特 阿莫奈韦 阿米苯唑 阿米特罗13C2,15N2 阿瑞匹坦杂质 阿格列扎 阿扎司特 阿尔吡登 阿塔鲁伦中间体 阿培利司N-1 阿哌沙班杂质26 阿哌沙班杂质15 阿可替尼 阿作莫兰 阿佐塞米 镁(2+)(Z)-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酯 锌1,2-二甲基咪唑二氯化物 铵2-(4-氯苯基)苯并恶唑-5-丙酸盐 铬酸钠[-氯-3-[(5-二氢-3-甲基-5-氧代-1-苯基-1H-吡唑-4-基)偶氮]-2-羟基苯磺酸基][4-[(3,5-二氯-2-羟基苯 铁(2+)乙二酸酯-3-甲氧基苯胺(1:1:2) 钠5-苯基-4,5-二氢吡唑-1-羧酸酯 钠3-[2-(2-壬基-4,5-二氢-1H-咪唑-1-基)乙氧基]丙酸酯 钠3-(2H-苯并三唑-2-基)-5-仲-丁基-4-羟基苯磺酸酯 钠(2R,4aR,6R,7R,7aS)-6-(2-溴-9-氧代-6-苯基-4,9-二氢-3H-咪唑并[1,2-a]嘌呤-3-基)-7-羟基四氢-4H-呋喃并[3,2-D][1,3,2]二氧杂环己膦烷e-2-硫醇2-氧化物 野麦枯 野燕枯 醋甲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