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6-[6-[6-[2-[bis(pyridin-2-ylmethyl)amino]ethoxy]pyridin-2-yl]pyridin-2-yl]pyridin-2-yl]oxy-N,N-bis(pyridin-2-ylmethyl)ethanamine | 1431655-86-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6-[6-[6-[2-[bis(pyridin-2-ylmethyl)amino]ethoxy]pyridin-2-yl]pyridin-2-yl]pyridin-2-yl]oxy-N,N-bis(pyridin-2-ylmethyl)ethanamine
英文别名
——
2-[6-[6-[6-[2-[bis(pyridin-2-ylmethyl)amino]ethoxy]pyridin-2-yl]pyridin-2-yl]pyridin-2-yl]oxy-N,N-bis(pyridin-2-ylmethyl)ethanamine化学式
CAS
1431655-86-5
化学式
C43H41N9O2
mdl
——
分子量
715.858
InChiKey
GJFNTAHKXBKFS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
  • 重原子数:
    54
  • 可旋转键数:
    18
  • 环数:
    7.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9
  • 拓扑面积:
    11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三铜(II)配合物,显示出DNA裂解特性和对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
    摘要:
    制备并表征了新的二取代的三联吡啶配体和相应的三铜(II)配合物。通过使用UV / Vis光谱滴定法和荧光指示剂位移(FID)分析法确定了这种三铜复合物(以及先前报道的单铜和双铜类似物)对双链体DNA的结合亲和力和结合方式。这些研究显示了三种复合物适度结合(大约10 4  M -1)到双链DNA(ct-DNA和26-mer序列)。此外,发现铜中心的数目和取代基的性质在限定结合模式(插入或凹槽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环状质粒DNA为底物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研究了三种复合物的核酸酶潜力。发现裂解活性取决于存在的铜中心的数量(裂解力的顺序为:三铜>二铜>单铜)。有趣的是,三铜复合物能够切割DNA,而无需外部共还原剂。由于这种复合物显示出最有希望的核酸酶特性,因此进行了基于细胞的研究,以确定DNA裂解与细胞毒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三铜复合物显示出对四种癌细胞的高细胞毒性。特别令人感
    DOI:
    10.1002/chem.201202482
  • 作为产物:
    描述:
    2-(双-(2-吡啶甲基)-氨基)-乙醇6,6′′-二溴-2,2′:6′,2′′-三联吡啶 在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56%的产率得到2-[6-[6-[6-[2-[bis(pyridin-2-ylmethyl)amino]ethoxy]pyridin-2-yl]pyridin-2-yl]pyridin-2-yl]oxy-N,N-bis(pyridin-2-ylmethyl)ethan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三铜(II)配合物,显示出DNA裂解特性和对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
    摘要:
    制备并表征了新的二取代的三联吡啶配体和相应的三铜(II)配合物。通过使用UV / Vis光谱滴定法和荧光指示剂位移(FID)分析法确定了这种三铜复合物(以及先前报道的单铜和双铜类似物)对双链体DNA的结合亲和力和结合方式。这些研究显示了三种复合物适度结合(大约10 4  M -1)到双链DNA(ct-DNA和26-mer序列)。此外,发现铜中心的数目和取代基的性质在限定结合模式(插入或凹槽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环状质粒DNA为底物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研究了三种复合物的核酸酶潜力。发现裂解活性取决于存在的铜中心的数量(裂解力的顺序为:三铜>二铜>单铜)。有趣的是,三铜复合物能够切割DNA,而无需外部共还原剂。由于这种复合物显示出最有希望的核酸酶特性,因此进行了基于细胞的研究,以确定DNA裂解与细胞毒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三铜复合物显示出对四种癌细胞的高细胞毒性。特别令人感
    DOI:
    10.1002/chem.20120248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Tri-copper(II) Complex Displaying DNA-Cleaving Properties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Cancer Cells
    作者:Kogularamanan Suntharalingam、Douglas J. Hunt、Alexandra A. Duarte、Andrew J. P. White、David J. Mann、Ramon Vilar
    DOI:10.1002/chem.201202482
    日期:2012.11.19
    three complexes to bind moderately (in the order of 104 M−1) to duplex DNA (ct‐DNA and a 26‐mer sequence).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copper centres and the nature of the substituents were foun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fining the binding mode (intercalative or groove binding). The nuclease potential of the three complexe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circular plasmid DNA as a substrate and analysing
    制备并表征了新的二取代的三联吡啶配体和相应的三铜(II)配合物。通过使用UV / Vis光谱滴定法和荧光指示剂位移(FID)分析法确定了这种三铜复合物(以及先前报道的单铜和双铜类似物)对双链体DNA的结合亲和力和结合方式。这些研究显示了三种复合物适度结合(大约10 4  M -1)到双链DNA(ct-DNA和26-mer序列)。此外,发现铜中心的数目和取代基的性质在限定结合模式(插入或凹槽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环状质粒DNA为底物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研究了三种复合物的核酸酶潜力。发现裂解活性取决于存在的铜中心的数量(裂解力的顺序为:三铜>二铜>单铜)。有趣的是,三铜复合物能够切割DNA,而无需外部共还原剂。由于这种复合物显示出最有希望的核酸酶特性,因此进行了基于细胞的研究,以确定DNA裂解与细胞毒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三铜复合物显示出对四种癌细胞的高细胞毒性。特别令人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N'-亚硝基尼古丁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锇二(2,2'-联吡啶)氯化物 链黑霉素 链黑菌素 银杏酮盐酸盐 铬二烟酸盐 铝三烟酸盐 铜-缩氨基硫脲络合物 铜(2+)乙酸酯吡啶(1:2:1) 铁5-甲氧基-6-甲基-1-氧代-2-吡啶酮 钾4-氨基-3,6-二氯-2-吡啶羧酸酯 钯,二氯双(3-氯吡啶-κN)-,(S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