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2,3-二氰基对苯二酚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3,6-Dihydroxyphthalonitrile;2,3-Dicyanohydroquinone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Synonyms: | |
CAS No.: | 4733-50-0 |
分子式: | C 8 H 4 N 2 O 2 |
分子量: | 160.13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化学品名称: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2,3-二氰基对苯二酚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第6.1类 毒害品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
健康危害: | 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
环境危害: | |
燃爆危险: | 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
眼睛接触: |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闪点(℃): | 无资料 |
自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最小点火能(mJ): | |
爆燃点: | |
爆速: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建规火险分级: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未制定标准 TLVWN: 未制定标准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
呼吸系统防护: | 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相应的防护服。 |
手防护: | 戴防化学品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微黄色片状结晶。 |
pH: | |
熔点(℃): | 230 |
沸点(℃): | 无资料 |
相对密度(水=1): | 无资料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无资料 |
饱和蒸气压(kPa): | 无资料 |
燃烧热(kJ/mol): | 无资料 |
临界温度(℃): | 无资料 |
临界压力(MPa): | 无资料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无资料 |
闪点(℃): | 无资料 |
引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分子式: | C 8 H 4 N 2 O 2 |
分子量: | 160.13 |
蒸发速率: | |
粘性: | |
溶解性: | 微溶于水、苯,易溶于乙醇、乙醚。 |
主要用途: | 用于有机合成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强酸、强碱。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
急性中毒: | |
慢性中毒: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危险货物编号: | 61643 |
UN编号: |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Ⅱ |
包装方法: |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
运输注意事项: |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
RETCS号: | |
IMDG规则页码: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1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用途:用作颜料中间体
类别:有毒物品
可燃性危险特性:明火可燃;火场会释放氮氧化物、辛辣刺激烟雾
储运特性:应存放在通风低温干燥的库房中,并与食品、氧化剂及酸类分开储存和运输
灭火剂:可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砂土进行灭火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3-羟基-6-甲氧基苯-1,2-二腈 | 3-hydroxy-6-methoxy-phthalonitrile | 52899-60-2 | C9H6N2O2 | 174.159 |
3,6-二甲氧基苯-1,2-二腈 | 1,4-dimethoxy-2,3-dicyanobenzene | 40904-87-8 | C10H8N2O2 | 188.186 |
3-乙氧基-6-羟基邻苯二甲腈 | 3-Ethoxy-6-hydroxy-phthalonitrile | 138007-50-8 | C10H8N2O2 | 188.186 |
3,6-二乙氧基苯-1,2-二腈 | 3,6-diethoxyphthalonitrile | 10264-67-2 | C12H12N2O2 | 216.239 |
—— | 3,6-bis(methoxymethoxy)phthalonitrile | —— | C12H12N2O4 | 248.238 |
—— | 1,4-dipropoxy-2,3-dicyanobenzene | 116453-87-3 | C14H16N2O2 | 244.293 |
—— | 5-chloro-2,3-dicyanohydroquinone | 40886-09-7 | C8H3ClN2O2 | 194.577 |
—— | 3,6-bis(1-methylethoxy)-1,2-benzenedicarbonitrile | 201140-18-3 | C14H16N2O2 | 244.293 |
3-丁氧基-6-羟基-1,2-苯二甲腈 | 4-butoxy-2,3-dicyano phenol | 75941-32-1 | C12H12N2O2 | 216.239 |
3,6-二丁氧基-1,2-苯二甲腈 | 3,6-dibutoxyphthalonitrile | 75942-37-9 | C16H20N2O2 | 272.347 |
—— | 3,6-bis(2-methoxy-ethoxy)phthalodinitrile | 75942-40-4 | C14H16N2O4 | 276.292 |
3-羟基-6-(戊基氧基)-1,2-苯二甲腈 | 3-hydroxy-6-(pentyloxy)phthalonitrile | 75941-30-9 | C13H14N2O2 | 230.266 |
—— | 2,3-dicyano-1,4-dithiocyclohexane | 75942-38-0 | C18H24N2O2 | 300.401 |
—— | 3,6-dineopenthoxyphthalonitrile | —— | C18H24N2O2 | 300.401 |
—— | 2,3-dicyanohydroquinone monohexyl ether | 75941-33-2 | C14H16N2O2 | 244.293 |
—— | 3-(Heptyloxy)-6-hydroxybenzene-1,2-dicarbonitrile | 75941-34-3 | C15H18N2O2 | 258.32 |
—— | 2,3-dicyanohydroquinone monooctyl ether | —— | C16H20N2O2 | 272.347 |
—— | 3,6-bis(heptyloxy)phthalonitrile | 116453-85-1 | C22H32N2O2 | 356.508 |
—— | 3,6-didecyloxyphthalonitrile | 116453-83-9 | C28H44N2O2 | 440.67 |
3,6-二辛氧基-1,2-苯二甲腈 | 3,6-dioctyloxy-1,2-benzenedicarbonitrile | 75942-39-1 | C24H36N2O2 | 384.562 |
—— | 3,6-didodecyloxyphthalonitrile | 107215-19-0 | C32H52N2O2 | 496.777 |
—— | 3,6-Bis[2-(2-methoxyethoxy)ethoxy]benzene-1,2-dicarbonitrile | 1104643-15-3 | C18H24N2O6 | 364.398 |
—— | 3,6-Bis[2-[2-[2-(2-methoxyethoxy)ethoxy]ethoxy]ethoxy]benzene-1,2-dicarbonitrile | 1104643-16-4 | C26H40N2O10 | 540.611 |
—— | 3,6-bis(2-(2-[2-(2-hydroxyethoxy)ethoxy]ethoxy)ethoxy)phthalonitrile | 1104643-17-5 | C24H36N2O10 | 512.557 |
—— | acetic acid 2,3-dicyano-4-hydroxy-phenyl ester | 28231-51-8 | C10H6N2O3 | 202.169 |
1,4-二乙酰基-2,3-二氰苯 | 3,6-diacetoxy-phthalonitrile | 83619-73-2 | C12H8N2O4 | 244.207 |
—— | 3,6-bis-(trifluorobutoxy)-1,2-benzenedinitrile | —— | C16H14F6N2O2 | 380.29 |
—— | 4,5-dibromo-3,6-dihydroxyphthalonitrile | 4593-01-5 | C8H2Br2N2O2 | 317.924 |
3,6-双(3-苯基丙氧基)苯-1,2-二腈 | 1,2-Benzenedicarbonitrile, 3,6-bis(3-phenylpropoxy)- | 116453-81-7 | C26H24N2O2 | 396.489 |
—— | 6-(4-butoxy-2,3-dicyanophenoxy)hexyl acrylate | —— | C21H26N2O4 | 370.448 |
The structures of seven di- or tetrasubstituted p-benzoquinone derivatives O=C(XC=CH )2C=O and O=C(XC=CX)2C=O with substituents X = -OCH3, -N(CH2)5, - N(CH2CH2)2O, -Cl, -CN and -⊕N(HC=CH)2C-N(CH3)2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published ones substituted by X = -Si(CH3)3, -C6H5, -N(CH3)2, -⊕N(HC=CH)2CN(CH3)2, -O⊖ , and - NO2.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halfwave-reduction potentials, geometry-optimized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on substituent perturbation and known structural data of p-benzoquinone derivatives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ir molecular ground stat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dicate how substituent perturbations might be rationalized. Of the categories defined - imperturbed, donor, donor/acceptor and acceptor perturbed - the donorsubstituted p-benzoquinones do exhibit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often called cyanine distorsion. In very satisfactory agreement with extensive semiempirical calculations, all effect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varying charge distribu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iochemical importance of p-benzoquinone derivatives, this first structural summary points out important facets.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七种二取代或四取代的对苯醌衍生物O=C(XC=CH)2C=O和O=C(XC=CX)2C=O的结构,其中取代基X = -OCH3,-N(CH2)5,-N(CH2CH2)2O,-Cl,-CN和-⊕N(HC=CH)2C-N(CH3)2,并与已发表的取代基为X = -Si(CH3)3,-C6H5,-N(CH3)2,-⊕N(HC=CH)2CN(CH3)2,-O⊖和-NO2的结构进行比较。根据介绍,利用半波还原电位、几何优化的量子化学计算对取代基扰动以及已知的对苯醌衍生物的结构数据来表征它们的分子基态。结构变化表明了取代基扰动可能如何被合理解释。在定义的类别中 - 未受扰动、给体、给体/受体和受体扰动中 - 给体取代的对苯醌通常表现出最大的差异,通常被称为靛蓝畸变。与广泛的半经验计算非常一致,实验确定的所有效应都根据不同的电荷分布进行讨论。关于对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对苯醌衍生物,这个首次的结构摘要指出了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