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N'-di-n-butyl-3,6-dibromopyromellitic diimide | 1029075-0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N'-di-n-butyl-3,6-dibromopyromellitic diimide
英文别名
4,8-Dibromo-2,6-dibutylpyrrolo[3,4-f]isoindole-1,3,5,7-tetrone;4,8-dibromo-2,6-dibutylpyrrolo[3,4-f]isoindole-1,3,5,7-tetrone
N,N'-di-n-butyl-3,6-dibromopyromellitic diimide化学式
CAS
1029075-01-1
化学式
C18H18Br2N2O4
mdl
——
分子量
486.16
InChiKey
KIZJKBNYCQFYL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00 °C
  • 沸点:
    579.0±50.0 °C(Predicted)
  • 密度:
    1.68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74.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N'-di-n-butyl-3,6-dibromopyromellitic diimide苯乙炔 在 b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II) chloride copper(l) iodid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72%的产率得到N,N'-di-n-butyl-3,6-bis(phenylethynyl)pyromellitic di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线性π电子系统和双(苯基乙炔基)均苯二甲酰亚胺的新型基于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的大环化合物:合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特性(1)
    摘要:
    我们报告的合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2 + 2]均苯四酸二酰亚胺大环与线性π电子系统2以及3,6-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酸二酰亚胺衍生物3的合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特性。还报道了具有π供体的3的包合物的有趣的固态结构性质。大环2是通过直接环缩合然后进行Sonogashira偶联反应而合成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2中的苯乙炔部分形成了分子内苯二聚体结构,2和3中的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甲二酰亚胺部分形成了分子内苯二聚体结构。排列成平行和倾斜的排列。对2'和3的理论计算表明,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酸二酰亚胺部分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在UV / VIS光谱测量和计算TDDFT 2,2' ,和/或3进行,了解他们的电子跃迁。荧光光谱测量表明2和3具有可见的荧光性质,并且2在约2 ℃下显示准分子荧光。590 nm。循环伏安法测量表明2中二酰亚胺部分之间的静电排斥根据π电子系统的扩展,它大
    DOI:
    10.1021/jo800283r
  • 作为产物:
    描述:
    3,6-二溴苯-1,2,4,5-四羧酸正丁胺溶剂黄146 作用下, 反应 3.0h, 以33%的产率得到N,N'-di-n-butyl-3,6-dibromopyromellitic di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亚芳基酰亚胺和二酰亚胺的卤素键合组件:电子,结构和计算研究的真知灼见。
    摘要:
    缺乏电子的π支架中的卤素键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开发。在本文中,研究了亚芳基酰亚胺/二酰亚胺基缺电子支架的卤素键合性质。从一组(邻苯二甲酰亚胺)到中等大小(均苯四甲二酰亚胺或萘二甲酰亚胺)到大(per二酰亚胺),轴基修饰以及卤素取代基的数量对脚手架尺寸对卤素键及其自组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九种化合物。结构修饰导致可调的光学和氧化还原特性。第一还原电位在-1.09和-0.17 V(vs. SCE)之间。化合物中的两个,即6和9,具有深入的LUMO,其值达到−4.2 eV。获得了所有九种体系的单晶,它们显示出Br⋅·⋅O,Br⋅⋅⋅Br或Br⋅⋅⋅π卤素键相互作用,并且有少数体系能够形成所有这三种类型。这些相互作用导致卤素键环(最多12元)传播,形成堆叠的1D,2D或瓦楞纸。还发现了一些离群值,例如,更喜欢CH- H⋅⋅⋅的分子O氢键超过卤素键,或非中心对称而不是中心对称的组织。基于分子中的
    DOI:
    10.1002/chem.20200170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rylene Diimide Phosphors: Aggregation Modulated Twin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Pyromellitic Diimides
    作者:Swadhin Garain、Suman Kuila、Bidhan Chandra Garain、Meenal Kataria、Aditya Borah、Swapan K. Pati、Subi J. George
    DOI:10.1002/anie.202101538
    日期:2021.5.25
    Arylene diimide derived ambient organic phosphors are seldom reported despite their potent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facilitate the triplet harvesting. In this context, highly efficient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RTP) from simple, heavy‐atom substituted pyromellitic diimide derivatives in amorphous matrix and crystalline state is reported here. Multiple intermolecular halogen bonding
    尽管亚芳基二酰亚胺衍生的环境有机磷光体具有促进三重态收获的潜在结构特征,但很少报道。在此背景下,本文报道了由简单,重原子取代的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衍生物在无定形基质和结晶态中产生的高效室温磷光(RTP)。这些磷光体之间的多个分子间卤素键相互作用,例如卤素-羰基和卤素-π,导致磷光的调节,单体态的青色发射和聚集态的橙红色发射,产生双RTP发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呈现的空气稳定的磷光是橙红色发射区域中各种有机物中的最高量子产率之一(≈48%)。
  • Halogen‐Bonded Assemblies of Arylene Imides and Diimides: Insight from Electronic, Structur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作者:Kalyanashis Mandal、Deepak Bansal、Yogendra Kumar、Rustam、Jyoti Shukla、Pritam Mukhopadhyay
    DOI:10.1002/chem.202001706
    日期:2020.8.17
    Hal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in electrondeficient π scaffolds have largely been underexplored. Herein, the halogen‐bonding properties of arylene imide/diimide‐based electrondeficient scaffolds wer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scaffold size, from small (phthalimide) to moderately sized (pyromellitic diimide or naphthalenediimides) to large (perylenediimide), axial‐group modification, and number of halo
    缺乏电子的π支架中的卤素键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开发。在本文中,研究了亚芳基酰亚胺/二酰亚胺基缺电子支架的卤素键合性质。从一组(邻苯二甲酰亚胺)到中等大小(均苯四甲二酰亚胺或萘二甲酰亚胺)到大(per二酰亚胺),轴基修饰以及卤素取代基的数量对脚手架尺寸对卤素键及其自组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九种化合物。结构修饰导致可调的光学和氧化还原特性。第一还原电位在-1.09和-0.17 V(vs. SCE)之间。化合物中的两个,即6和9,具有深入的LUMO,其值达到−4.2 eV。获得了所有九种体系的单晶,它们显示出Br⋅·⋅O,Br⋅⋅⋅Br或Br⋅⋅⋅π卤素键相互作用,并且有少数体系能够形成所有这三种类型。这些相互作用导致卤素键环(最多12元)传播,形成堆叠的1D,2D或瓦楞纸。还发现了一些离群值,例如,更喜欢CH- H⋅⋅⋅的分子O氢键超过卤素键,或非中心对称而不是中心对称的组织。基于分子中的
  • Novel Pyromellitic Diimide-Based Macrocycle with a Linear π-Electronic System and Bis(phenylethynyl)pyromellitic Diimide: Syntheses, Structure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dox Characteristics
    作者:Shin-ichiro Kato、Yasuhiro Nonaka、Toshiaki Shimasaki、Kenta Goto、Teruo Shinmyozu
    DOI:10.1021/jo800283r
    日期:2008.6.1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phenylacetylene moieties in 2 formed the intramolecular benzene dimer structures, and the bis(phenylethynyl)pyromellitic diimide moieties in both 2 and 3 were stacked in a parallel and slanted arrangement.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for 2′ and 3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is(phenylethynyl)pyromellitic diimide moieties. The UV/vis spectral
    我们报告的合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2 + 2]均苯四酸二酰亚胺大环与线性π电子系统2以及3,6-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酸二酰亚胺衍生物3的合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特性。还报道了具有π供体的3的包合物的有趣的固态结构性质。大环2是通过直接环缩合然后进行Sonogashira偶联反应而合成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表明,2中的苯乙炔部分形成了分子内苯二聚体结构,2和3中的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甲二酰亚胺部分形成了分子内苯二聚体结构。排列成平行和倾斜的排列。对2'和3的理论计算表明,双(苯基乙炔基)均苯四酸二酰亚胺部分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在UV / VIS光谱测量和计算TDDFT 2,2' ,和/或3进行,了解他们的电子跃迁。荧光光谱测量表明2和3具有可见的荧光性质,并且2在约2 ℃下显示准分子荧光。590 nm。循环伏安法测量表明2中二酰亚胺部分之间的静电排斥根据π电子系统的扩展,它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1Z,3Z)-1,3-双[[((4S)-4,5-二氢-4-苯基-2-恶唑基]亚甲基]-2,3-二氢-5,6-二甲基-1H-异吲哚 鲁拉西酮杂质33 鲁拉西酮杂质07 马吲哚 颜料黄110 顺式-六氢异吲哚盐酸盐 顺式-2-[(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甲基]-N-乙基-1-苯基环丙烷甲酰胺 顺-N-(4-氯丁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降莰烷-2,3-二甲酰亚胺 降冰片烯-2,3-二羧基亚胺基对硝基苄基碳酸酯 降冰片烯-2,3-二羧基亚胺基叔丁基碳酸酯 阿胍诺定 阿普斯特降解杂质 阿普斯特杂质29 阿普斯特杂质27 阿普斯特杂质26 阿普斯特杂质 阿普斯特 防焦剂MTP 铝酞菁 铁(II)2,9,16,23-四氨基酞菁 酞酰亚胺-15N钾盐 酞菁锡 酞菁二氯化硅 酞菁 单氯化镓(III) 盐 酞美普林 邻苯二甲酸亚胺 邻苯二甲酰基氨氯地平 邻苯二甲酰亚胺,N-((吗啉)甲基) 邻苯二甲酰亚胺阴离子 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 邻苯二甲酰亚胺钠盐 邻苯二甲酰亚胺观盐 邻苯二亚胺甲基磷酸二乙酯 那伏莫德 过氧化氢,2,5-二氢-5-苯基-3H-咪唑并[2,1-a]异吲哚-5-基 达格吡酮 诺非卡尼 螺[环丙烷-1,1'-异二氢吲哚]-3'-酮 螺[异吲哚啉-1,4'-哌啶]-3-酮盐酸盐 葡聚糖凝胶G-25 苹果酸钠 苯酚,4-溴-3-[(1-甲基肼基)甲基]-,1-苯磺酸酯 苯胺,4-乙基-N-羟基-N-亚硝基- 苯基甲基2-脱氧-2-(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3-O-(苯基甲基)-4,6-O-[(R)-苯基亚甲基]-BETA-D-吡喃葡萄糖苷 苯二酰亚氨乙醛二乙基乙缩醛 苯二甲酰亚氨基乙醛 苯二(甲)酰亚氨基甲基磷酸酯 膦酸,[[2-(1,3-二氢-1,3-二羰基-2H-异吲哚-2-基)苯基]甲基]-,二乙基酯 胺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