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5-methyloxazolidine | 1053255-57-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5-methyloxazolidine
英文别名
tert-butyl (4S,5S)-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2,2,5-trimethyl-1,3-oxazolidine-3-carboxylate
(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5-methyloxazolidine化学式
CAS
1053255-57-4
化学式
C30H63NO9Si2
mdl
——
分子量
638.003
InChiKey
OKUKUQJSESRMDF-IHWIZGR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99
  • 重原子数:
    42
  • 可旋转键数:
    1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7
  • 拓扑面积:
    138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9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5-methyloxazolidine高碘酸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90%的产率得到(4S,5S)-4-{(R)-[(2S,3S,4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anyloxy)-5-hydroxy-tetrahydro-furan-2-yl]-hydroxy-methyl}-2,2,5-trimethyl-oxazolidine-3-carboxylic acid tert-but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从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立体选择性合成高级保护的高级糖基脱糖酸和林可胺的衍生物。
    摘要:
    通过从N-CBz丝氨酸和N-BOC苏氨酸的恶唑烷衍生物2.4和5.1开始的平行序列,以受保护的形式合成了氨基庚糖脱氢氨基酸(3.5)和氨基八糖林可胺(6.8)。平行序列的特征是将(R)-γ-OTBS烯丙基锡烷2.8 BF(3)促进分别添加到同源的烯醛2.7和5.4中,然后对衍生的bis-OTBS醚2.10和5.6进行立体选择性双二羟基化。这些中间体的较少受阻碍的邻二醇部分的区域选择性氧化裂解分别导致了γ-内酯3.2和5.8。在前一种情况下,用TBAF处理并随后水解除去了OTBS和丙酮化物保护基团,得到了脱氢酸前体吡喃糖3.4。通过甲硅烷基醚裂解,将乳糖醇5.8转化为吡喃糖苷6.3,酸性水解,并生成双丙酮化物。C7羟基的反转是通过Mitsunobu方法对p-NO(2)C(6)H(4)CO(2)H进行的。随后水解,BOC基团的裂解和N-乙酰化得到林可胺衍生物6.7。
    DOI:
    10.1021/jo9517914
  • 作为产物:
    描述:
    (4S,5S)-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E)-3-hydroxy-1-propenyl>-5-methyloxazolidine 在 2,6-二甲基吡啶四氧化锇N-甲基吲哚酮草酰氯三氟化硼乙醚二甲基亚砜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丙酮 为溶剂, 反应 25.0h, 生成 (R)-3-(tert-butoxycarbonyl)-2,2-dimethyl-4-<(1R,2S,3S,4S,5S,6R)-3,4-bis<(tert-butyldimethylsilyl)oxy>-1,2,5,6-tetrahydroxyheptyl>-5-methyloxazol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从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立体选择性合成高级保护的高级糖基脱糖酸和林可胺的衍生物。
    摘要:
    通过从N-CBz丝氨酸和N-BOC苏氨酸的恶唑烷衍生物2.4和5.1开始的平行序列,以受保护的形式合成了氨基庚糖脱氢氨基酸(3.5)和氨基八糖林可胺(6.8)。平行序列的特征是将(R)-γ-OTBS烯丙基锡烷2.8 BF(3)促进分别添加到同源的烯醛2.7和5.4中,然后对衍生的bis-OTBS醚2.10和5.6进行立体选择性双二羟基化。这些中间体的较少受阻碍的邻二醇部分的区域选择性氧化裂解分别导致了γ-内酯3.2和5.8。在前一种情况下,用TBAF处理并随后水解除去了OTBS和丙酮化物保护基团,得到了脱氢酸前体吡喃糖3.4。通过甲硅烷基醚裂解,将乳糖醇5.8转化为吡喃糖苷6.3,酸性水解,并生成双丙酮化物。C7羟基的反转是通过Mitsunobu方法对p-NO(2)C(6)H(4)CO(2)H进行的。随后水解,BOC基团的裂解和N-乙酰化得到林可胺衍生物6.7。
    DOI:
    10.1021/jo95179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Differentially Protected Derivatives of the Higher Amino Sugars Destomic Acid and Lincosamine from Serine and Threonine
    作者:James A. Marshall、Serge Beaudoin
    DOI:10.1021/jo9517914
    日期:1996.1.1
    The aminoheptose destomic acid (3.5) and the aminooctose lincosamine (6.8) were synthesized in protected form by parallel sequences starting from the oxazolidine derivatives 2.4 and 5.1 of N-CBz serinal and N-BOC threoninal. The parallel sequences feature BF(3)-promoted addition of the (R)-gamma-OTBS allylic stannane 2.8 to the homologated enals 2.7 and 5.4, 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stereoselective
    通过从N-CBz丝氨酸和N-BOC苏氨酸的恶唑烷衍生物2.4和5.1开始的平行序列,以受保护的形式合成了氨基庚糖脱氢氨基酸(3.5)和氨基八糖林可胺(6.8)。平行序列的特征是将(R)-γ-OTBS烯丙基锡烷2.8 BF(3)促进分别添加到同源的烯醛2.7和5.4中,然后对衍生的bis-OTBS醚2.10和5.6进行立体选择性双二羟基化。这些中间体的较少受阻碍的邻二醇部分的区域选择性氧化裂解分别导致了γ-内酯3.2和5.8。在前一种情况下,用TBAF处理并随后水解除去了OTBS和丙酮化物保护基团,得到了脱氢酸前体吡喃糖3.4。通过甲硅烷基醚裂解,将乳糖醇5.8转化为吡喃糖苷6.3,酸性水解,并生成双丙酮化物。C7羟基的反转是通过Mitsunobu方法对p-NO(2)C(6)H(4)CO(2)H进行的。随后水解,BOC基团的裂解和N-乙酰化得到林可胺衍生物6.7。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4-异丙基-2-恶唑烷硫酮 麻黄恶碱 顺-八氢-2H-苯并咪唑-2-酮 顺-1-(4-氟苯基)-4-[1-(4-氟苯基)-4-羰基-1,3,8-三氮杂螺[4.5]癸-8-基]环己甲腈 非达司他 降冰片烯缩醛3-((1S,2S,4S)-双环[2.2.1]庚-5-烯-2-羰基)恶唑烷-2-酮 阿齐利特 阿那昔酮 阿洛双酮 阿帕鲁胺 阿帕他胺杂质2 铟烷-2-YL-甲基胺盐酸 钠2-{[4,5-二羟基-3-(羟基甲基)-2-氧代-1-咪唑烷基]甲氧基}乙烷磺酸酯 重氮烷基脲 詹氏催化剂 解草恶唑 解草噁唑 表告依春 螺莫司汀 螺立林 螺海因氮丙啶 螺[1-氮杂双环[2.2.2]辛烷-8,5'-咪唑烷]-2',4'-二酮 苯甲酸,4-氟-,2-[5,7-二(三氟甲基)-1,8-二氮杂萘-2-基]-2-甲基酰肼 苯氰二硫酸,1-氰基-1-甲基-4-氧代-4-(2-硫代-3-噻唑烷基)丁酯 苯妥英钠杂质8 苯妥英-D10 苯妥英 苯基硫代海因半胱氨酸钠盐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谷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蛋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苯丙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色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脯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缬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异亮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天冬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亮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丙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D-苏氨酸 苯基硫代乙内酰脲-(NΕ-苯基硫代氨基甲酰)-赖氨酸 苯基乙内酰脲-甘氨酸 苏氨酸-1-(苯基硫基)-2,4-咪唑烷二酮(1:1) 色氨酸标准品002 膦酸,(2-羰基-1-咪唑烷基)-,二(1-甲基乙基)酯 脱氢-1,3-二甲基尿囊素 聚(d(A-T)铯) 羟甲基-5,5-二甲基咪唑烷-2,4-二酮 羟基香豆素 美芬妥英 美芬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