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O,O'-3,3'-di-tert-butyl-5,5'-dimethoxy-1,1'-biphenyl-2,2'-diyl phosphonate | 118747-32-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O,O'-3,3'-di-tert-butyl-5,5'-dimethoxy-1,1'-biphenyl-2,2'-diyl phosphonate
英文别名
4,8-Ditert-butyl-2,10-dimethoxybenzo[d][1,3,2]benzodioxaphosphepine 6-oxide
O,O'-3,3'-di-tert-butyl-5,5'-dimethoxy-1,1'-biphenyl-2,2'-diyl phosphonate化学式
CAS
118747-32-3
化学式
C22H29O5P
mdl
——
分子量
404.443
InChiKey
KHJJGMWTIRJLB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1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5
  • 拓扑面积:
    5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杂原子取代的次生膦氧化物(HASPO)作为铑催化的羰基化反应中的分解产物和配体
    摘要:
    ø,ö '-3,3'-二-叔-丁基-5,5'-二甲氧基-1,1'-联苯-2,2'-二基膦酸酯(1)是几个单-和双的水解产物用作工业加氢甲酰化和其他催化反应的配体的亚磷酸酯。由于互变异构平衡,该五价杂原子取代的氧化膦(HASPO)可以重排为相应的三价磷化合物。后者能够与通常用于生成催化剂的典型含铑前体反应。产生的物质通过NMR光谱和X射线结构分析进行表征。证明了铑络合物为1会形成活性加氢甲酰化催化剂。而且1会加成醛,醛会在加氢甲酰化反应中生成。因此,广泛的后续反应可能与原始亚磷酸酯配体的降解有关,这对加氢甲酰化反应的总体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DOI:
    10.1002/chem.201002823
  • 作为产物:
    描述:
    lithium 3,3'-di-tert-butyl-5,5'-dimethoxy-2,2'-biphenyldiolate 在 N-甲基吡咯烷酮三氯化磷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生成 O,O'-3,3'-di-tert-butyl-5,5'-dimethoxy-1,1'-biphenyl-2,2'-diyl phosphon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磷酸-膦酸酯铑(I)混合配合物
    摘要:
    ø,ö '-3,3'-二-叔-丁基-5,5'-二甲氧基-1,1'-联苯-2,2'-二基膦酸酯(HL)余物通过的水解制备(3,3- ′-二叔丁基-5,5′-二甲氧基-1,1′-联苯-2,2′-二基)氯化磷。其具有相应亚磷酸酯形式的互变异构平衡已完全移向膦酸酯形式。的反应我与solvato复杂的[Rh(C 8 H ^ 12)(THF)2 ] CLO 4(C 8 H ^ 12 =环辛-1,5-二烯,THF =四氢呋喃),在THF中,以摩尔比2 :1,得到铑(I)配合物[Rh(HL)L(C 8H 12)]含有的I均作为膦酸酯和亚磷酸酯配体配位。一氧化碳替换Ç 8 ħ 12的配体1,得到相应的二羰基物种2。通过在苯溶液中以1:2的摩尔比用I处理[Rh(acac)(CO)2 ](acac =乙酰丙酮酸酯),可以更好地获得后者。31 P- { 1 H} NMR光谱表明1和2存在一个P–OH到PO质子交换
    DOI:
    10.1039/dt9960004357
  • 作为试剂:
    描述:
    辛烯一氧化碳 在 acethylacetonato(1,5-cyclooctadiene)rhodium(I) 、 氢气O,O'-3,3'-di-tert-butyl-5,5'-dimethoxy-1,1'-biphenyl-2,2'-diyl phosphon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壬醛
    参考文献:
    名称:
    杂原子取代的次生膦氧化物(HASPO)作为铑催化的羰基化反应中的分解产物和配体
    摘要:
    ø,ö '-3,3'-二-叔-丁基-5,5'-二甲氧基-1,1'-联苯-2,2'-二基膦酸酯(1)是几个单-和双的水解产物用作工业加氢甲酰化和其他催化反应的配体的亚磷酸酯。由于互变异构平衡,该五价杂原子取代的氧化膦(HASPO)可以重排为相应的三价磷化合物。后者能够与通常用于生成催化剂的典型含铑前体反应。产生的物质通过NMR光谱和X射线结构分析进行表征。证明了铑络合物为1会形成活性加氢甲酰化催化剂。而且1会加成醛,醛会在加氢甲酰化反应中生成。因此,广泛的后续反应可能与原始亚磷酸酯配体的降解有关,这对加氢甲酰化反应的总体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DOI:
    10.1002/chem.2010028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ydrolysis Stability of Bidentate Phosphites Utilized as Modifying Ligands in the Rh-Catalyzed <i>n</i>-Regioselective Hydroformylation of Olefins
    作者:Baoxin Zhang、Haijun Jiao、Dirk Michalik、Svenja Kloß、Lisa Marie Deter、Detlef Selent、Anke Spannenberg、Robert Franke、Armin Börner
    DOI:10.1021/acscatal.6b02185
    日期:2016.11.4
    ligand L1 decomposes faster in the Rh complex. NMR spectroscopy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pecies from decomposition of phosphites, which can likewise coordinate as ligands to the metal.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acylphosphite moiety decrease the stability of L1, whereas 3,5-disubstituted salicyl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bulky groups showed superior stability. These
    配体和催化剂的稳定性在均相催化中是几乎被忽略的问题,但对于在技术规模上成功应用该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已经研究了亚磷酸酯的影响,亚磷酸酯是烯烃在n-区域选择性均相Rh催化加氢甲酰化中应用最广泛的助催化剂。双齿不对称二亚磷酸酯L1以及其两个单亚磷酸酯成分L2和L3的稳定性通过原位NMR光谱法在类似于工业上应用的条件下研究了向解反应中的H 2 O 3的解。阐明了解途径,中间体和动力学。DFT计算用于支持实验发现的数据。与以非选择性方式反应的酰基亚磷酸酯单元L2被证明比亚磷酸酯L3不稳定得多。因此,双齿配体L1的稳定性主要归因于其亚磷酸酯部分。相对于亚磷酸酯,过量的对L1和L2以及它们的Rh复合物的解作用是一级的。出人意料的是,与Rh的配位显着稳定了单齿配体L2与此相反,二齿配体L1在Rh络合物中分解得更快。NMR光谱提供了亚磷酸盐分解产生的物种的证据,亚磷酸盐也可以作为属的配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