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tert-butyloxycarbonyl)tris[(propargyloxy)methyl]aminomethane | 1040393-3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tert-butyloxycarbonyl)tris[(propargyloxy)methyl]aminomethane
英文别名
tert-butyl (1,3-bis(prop-2-yn-1-yloxy)-2-((prop-2-yn-1-yloxy)methyl)propan-2-yl)carbamate;tert-butyl N-[1,3-bis(prop-2-ynoxy)-2-(prop-2-ynoxymethyl)propan-2-yl]carbamate
N-(tert-butyloxycarbonyl)tris[(propargyloxy)methyl]aminomethane化学式
CAS
1040393-33-6
化学式
C18H25NO5
mdl
——
分子量
335.4
InChiKey
QQRAPGOBCNKES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37.2±45.0 °C(Predicted)
  • 密度:
    1.087±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1
  • 拓扑面积:
    6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结合拟态和多价策略设计有效的细菌凝集素抑制剂
    摘要:
    作为针对来自动物,细菌和植物凝集素的半乳糖苷结合蛋白的有效和选择性配体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对系统的研究进行了描述,该研究涉及一系列原始β- C-吡喃半乳糖苷模拟物的合成和结合评估。通过Cu I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CuAAc),还实现了在各种树突状支架上部分优化的候选物的多价呈现。基于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的生物物理研究已经表明在低微摩尔范围内的解离常数为最佳优化单价缀合物(ķ d = 37μ中号)。因此,结果证实了稳定的C-半乳糖苷可能代表了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PA-IL凝集素(Lec A)的天然α-连接寡糖抑制剂的有效合成糖模拟物。对于三价,六价和九价衍生物,还观察到糖缀合物亲和力的惊人增强,其中最有力的解离常数低于500 n M,与β- D相比,亲和力增加了400倍。-Gal- Ø‐我用作参考。为了加深我们对识别过程中涉及的最佳糖模拟物结合模式的理解,已进行了分子建模研究,对
    DOI:
    10.1002/chem.201003402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聚糖-金纳米颗粒作为多价凝集素-碳水化合物结合的多功能探针:阻断病毒感染和纳米颗粒组装的意义
    摘要:
    多价凝集素-聚糖相互作用在生物学中很普遍,并且经常被病原体利用来结合和感染宿主细胞。糖缀合物可以阻断这种相互作用,从而防止感染。抑制效力强烈依赖于匹配多价结合配偶体之间的空间排列。然而,一些关键凝集素的结构细节仍然未知,不同的凝集素可能表现出重叠的聚糖特异性。这使得很难设计出一种能够有效且特异性地靶向特定多聚体凝集素进行治疗干预的糖缀合物,尤其是在具有挑战性的体内条件下。诸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 和等温滴定量热法 (ITC) 等常规技术可以提供定量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然而,它们不能揭示关键的结构信息,例如凝集素的结合位点方向、结合模式和结合位点间距,这些对于设计特定的多价抑制剂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报告显示出致密的简单聚糖层的金纳米粒子 (GNP) 是用于多价凝集素-聚糖相互作用的强大机制探针。他们不仅可以通过一种新的荧光猝灭方法量化 GNP-聚糖-凝集素的结合亲和力,而且还揭示了两种密切相关的四聚体凝集素
    DOI:
    10.1021/jacs.0c0679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基于分子梭的诊疗型纳米药物
    申请人:复旦大学
    公开号:CN111012743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本发明属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分子梭的新型诊疗型纳米药物。本发明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将药物连接到分子梭客体分子两端,利用药物分子尺寸效应,使分子梭客体难以被分子梭主体识别穿环,而在肿瘤还原性微环境中,药物释放同时解放分子梭客体,使其可以被分子梭主体迅速、精准、特异识别并穿环,形成一种梭形近红外超分子探针,可用于体外细胞平或体内动物平实时表征药物的释放行为。
  • SUBSTITUTED-6,8-DIOXABICYCLO[3.2.1]OCTANE-2,3-DIOL COMPOUNDS AS TARGETING AGENTS OF ASGPR
    申请人:Pfizer Inc.
    公开号:US20150329555A1
    公开(公告)日:2015-11-19
    Compounds of Formula (A) are described herein and the uses thereof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conditions and/or disorders mediated by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uses thereof as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targeting agents.
    公式(A)的化合物在本文件中被描述,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由药物组合物介导的疾病、状况和/或紊乱的使用,以及它们作为阿索糖蛋白受体(ASGPR)靶向剂的使用。
  • [EN] TARGETED PLASMA PROTEIN DEGRADATION<br/>[FR] DÉGRADATION CIBLÉE DE PROTÉINES DE PLASMA
    申请人:NOVARTIS AG
    公开号:WO2021156792A1
    公开(公告)日:2021-08-12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bifunctional compounds and the use of such bifunctional compounds to lower plasma levels of extracellular target molecules by lysosomal degradation. Such bifunctional compounds have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ligand covalently linked to a ligand that is capable of binding to an extracellular target molecule (such as a ligand for a growth factor, a cytokine, a chemokine, a hormone, a neurotransmitter, a capsid, a soluble receptor, an extracellular secreted protein, an antibody, a lipoprotein, an exosome, a virus, a cell, or a plasma membrane protein), where the cell surface receptor is associated with 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including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mediated lysosomal degradation and mannose-6-phosphate (M6PR) mediated lysosomal degradatio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uch bifunctional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a disease or disorder mediated by an extracellular molecule using such bifunctional compounds are also provided herein.
    本发明涉及双功能化合物及利用这种双功能化合物通过溶酶体降解降低细胞外靶分子血浆平的用途。这种双功能化合物具有与细胞表面受体配体共价连接的配体,该配体能够结合到细胞外靶分子(例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外壳蛋白、可溶性受体、细胞外分泌蛋白、抗体、脂蛋白、外泌体、病毒、细胞或血浆膜蛋白的配体),其中细胞表面受体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相关联,包括以阿斯利康蛋白受体(ASGPR)介导的溶酶体降解和甘露糖-6-磷酸(M6PR)介导的溶酶体降解。本文还提供了包括这种双功能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利用这种双功能化合物治疗通过细胞外分子介导的疾病或紊乱的方法。
  • Development of Asialoglycoprotein-Mediated Hepatocyte-Targeting Antitumor Prodrugs Triggered by Glutathione
    作者:Mian Wang、Zhenjie Li、Feiyang Liu、Qingyuan Yi、Chunxiao Pu、Yajie Li、Tingrong Luo、Jian Liang、Jianyi Wang
    DOI:10.1021/acs.jmedchem.1c01365
    日期:2021.10.14
    antitumor β-elemene derivative W-105 and three novel hepatocyte-targeting prodrugs (W-1-5, W-2-9, and W-3-8)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W-105 (IC50 6.107 μM) could cause cell apoptosis through up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caspase-3. The hepatocyte-targeting capacities of the aimed compounds followed the W-105 (parent compound) < W-1-5 (monodentate-galactose) < W-2-9 (bidentate-galactose) < W-3-8
    设计合成了一种抗肿瘤β-榄香烯生物W-105和三种新型肝细胞靶向前药(W-1-5、W-2-9和W-3-8)。W-105 (IC 50 6.107 μM) 可通过上调 caspase-3 的活性引起细胞凋亡。目标化合物的肝细胞靶向能力遵循W-105 (母体化合物) < W-1-5 (单齿-半乳糖) < W-2-9 (二齿-半乳糖) < W-3-8 (三齿-半乳糖) ) 顺序,这归因于半乳糖配体对 ASGPR 的优异亲和力和半乳糖簇识别效应。此外,前药W-3-8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毒副作用。液相色谱-质谱 (LC-MS) 分析表明,前药(W-1-5、W-2-9和W-3-8)可以在 GSH 存在下释放抗肿瘤药效团(模拟肿瘤细胞)并在没有 GSH 的情况下维持低毒结构(模仿正常细胞的状况)。还提出了前药的释放机制。总体而言,本研究开发的这些前药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力。
  • 两/三簇糖基罗丹明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 用
    申请人:广西大学
    公开号:CN106554378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通式I、II的两/三簇糖基罗丹明生物。研究表明,所得的两/三簇糖基罗丹明生物溶性较好且pH敏感,可作为监测pH变化的荧光探针,直接用于溶液中监测pH的变化,在监测细胞和环境中的pH变化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发现这两类化合物在pH 4.35‑7.5范围内,酸性越大,荧光强度均越来越强,而且能在肝癌细胞(HepG2)中微酸性条件下被“点亮”,释放出较强的红色荧光,并靶向定位于溶酶体。同时,发明人建立了相应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法运用点击化学反应技术,合成简单、科学。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