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ethoxy-6-oxohexyl)zinc(II) iodide | 113274-3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ethoxy-6-oxohexyl)zinc(II) iodide
英文别名
——
(6-ethoxy-6-oxohexyl)zinc(II) iodide化学式
CAS
113274-32-1
化学式
C8H15IO2Zn
mdl
——
分子量
335.5
InChiKey
WIKBZVHCINZJQQ-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6
  • 重原子数:
    12.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8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氯吡啶-3-羰酰氯(6-ethoxy-6-oxohexyl)zinc(II) iodide二氯(1,10-亚铁试剂)钯(II)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77%的产率得到乙基7-(6-氯-3-吡啶基)-7-氧代庚酸酯
    参考文献:
    名称:
    Pd催化吡啶羧酸氯化物与烷基锌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
    摘要:
    报道了在 Pd(phen)Cl 2 存在下从吡啶羧酸氯化物和烷基锌试剂提供酮的有效交叉偶联反应。在氯烟酰氯的情况下,没有形成 2-氯嗪部分的 Negishi 交叉偶联产物。催化剂负载量可降低至 0.01 mol%。
    DOI:
    10.1055/s-0028-1088113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6-iodohexano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6-ethoxy-6-oxohexyl)zinc(II) iodide
    参考文献:
    名称:
    镍催化对映取代反应合成胺的不对称
    摘要:
    手性二烷基卡宾胺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用作生物活性分子、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不幸的是,大多数用于合成二烷基卡宾胺的催化不对称方法不提供获得其中两个烷基具有相似大小的胺的一般途径(例如,CH 2 R与CH 2 R 1 )。在此,我们报道了两种催化对映异构合成受保护的二烷基卡宾胺的温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使用手性镍催化剂将烷基锌试剂(1.1-1.2当量)与外消旋伙伴偶联,特别是α-邻苯二甲酰亚氨基烷基氯或受保护的 α-氨基酸的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NHP) 酯。该方法用途广泛,可提供带有一系列官能团的二烷基卡宾胺衍生物。对于NHP酯的偶联,我们进一步描述了一种一锅变体,其中NHP酯原位生成,允许从市售氨基酸衍生物一步生成对映体富集的受保护的二烷基卡宾胺;我们通过将其应用于一系列有趣的目标分子的有效催化对映选择性合成来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
    DOI:
    10.1021/jacs.0c1303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itanium(IV)-mediated aldol-type condensation of zinc esters and zinc ketones with carbonyl electrophiles
    作者:Hirofumi Ochiai、Toshio Nishihara、Yoshinao Tamaru、Zenichi Yoshida
    DOI:10.1021/jo00241a051
    日期:1988.3
  • Nickel on Charcoal (“Ni/C”):  An Expedient and Inexpensiv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Cross-Couplings between Aryl Chlorides and Organometallics. I. Functionalized Organozinc Reagents
    作者:Bruce H. Lipshutz、Peter A. Blomgren
    DOI:10.1021/ja990432d
    日期:1999.6.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