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aunomycin; RP 13057; Rubidomycin | 23541-50-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aunomycin; RP 13057; Rubidomycin
英文别名
(9S)-9-acetyl-7-(4-amino-5-hydroxy-6-methyloxan-2-yl)oxy-6,9,11-trihydroxy-4-methoxy-8,10-dihydro-7H-tetracene-5,12-dione;hydrochloride
Daunomycin; RP 13057; Rubidomycin化学式
CAS
23541-50-6
化学式
C27H29NO10.HCl
mdl
——
分子量
564.0
InChiKey
GUGHGUXZJWAIAS-KNRITFDJ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90°C (dec)
  • 比旋光度:
    D20 +248 ±5° (c = 0.05-0.1 in methanol)
  • 溶解度:
    易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丙酮。
  • 最大波长(λmax):
    477nm(H2O)(lit.)
  • 物理描述:
    Daunorubicin hydrochloride appears as orange-red powder. Thin red needles decomposing at 188-190°C. An anti-cancer drug.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45
  • 重原子数:
    3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4
  • 拓扑面积:
    186
  • 氢给体数:
    6
  • 氢受体数:
    11

安全信息

  • 危险等级:
    6.1(b)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22,S36/37,S45
  • 危险类别码:
    R22,R40,R42/43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32999099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811
  • 危险类别:
    6.1(b)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标志:
    GHS06,GHS08
  • 危险性描述:
    H301,H334,H351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281,P301 + P310,P342 + P311

SDS

SDS:1d8d14e6832ca22c2f7710a1c9f1e6d3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盐酸柔红霉素简介

盐酸柔红霉素是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它属于第一代蒽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常与泼尼松、阿糖胞苷或长春碱等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肿瘤效果。

作用机制

盐酸柔红霉素呈现细胞毒性作用,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通过嵌入目的细胞DNA的相邻碱基对之间,产生活性自由基,导致DNA双股螺旋解旋和断裂,干扰核酸的模板活性及转录过程,阻止mR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进行复制。此外,它也可能引起细胞膜破裂,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药理作用

柔红霉素为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对小鼠L1210白血病和吉田肉瘤大鼠延长生命的效果,并且在耐药细胞株中也表现出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在于直接与DNA结合,阻碍DNA合成及依赖DNA的RNA合成反应。

临床应用

盐酸柔红霉素除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外,还可与泼尼松、阿糖胞苷或长春碱等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肿瘤效果。科研试剂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领域,并且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和横纹肌瘤的治疗。

药代动力学

盐酸柔红霉素静脉注射后,在10例白血病成人患者中的血中浓度为228 μg/ml,红细胞中的浓度为237 μg/g。主要代谢产物是柔红霉素醇,在24小时内的总排泄率为11.8%,其中柔红霉素占6.33%,柔红霉素醇占5.3%。分布半衰期(t1/2α)为0.07小时,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6小时,半衰期(t1/2γ)为97.3小时。

适应症

盐酸柔红霉素适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慢性急变者。

用法用量

盐酸柔红霉素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使用前每支药需加10ml注射用生理盐水溶解。静脉滴注时,将药物溶于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并在1小时内滴完。成人一个疗程的用量为0.4~1.0mg/kg,儿童用量为1.0mg/kg,每日一次,连续或隔日给药共3~5次。停药一周后可重复用药,总给药量不超过25mg/kg。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盐酸柔红霉素为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在动物试验中对小鼠L1210白血病和吉田肉瘤大鼠延长生命的效果,并且在耐药细胞株中也表现出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在于直接与DNA结合,阻碍DNA合成及依赖DNA的RNA合成反应。

同类化合物

麻西罗霉素 领地霉素A盐酸盐 阿霉素醇 阿霉素醇 阿霉素醇 阿霉素 阿霉素 阿雷西霉素 阿洛二霉素A 阿克那霉素B 阿克那霉素 S 阿克拉霉素 铁(3+)氯化12,17-二乙烯基-3-(3-{[3-(1H-咪唑-1-基)丙基]氨基}-3-羰基丙基)-7-(3-甲氧基-3-羰基丙基)-2,8,13,18-四甲基卟吩-21,22-二负离子(1:1:1) 道诺霉素 贝鲁比星 诺拉霉素 表阿霉素 表柔比星杂质 表柔比星EP杂质F 苯甲胺,3-[4-(1,1-二甲基乙基)苯氧基]- 美多比星 罗多比星 紫红霉素A 磷酸,2-乙基己基酯,加合2,2'-亚氨基二[乙醇] 硫霉菌素E 硫霉菌素B 硫霉菌素 盐酸阿柔比星 盐酸表柔比星 盐酸莎巴比星 盐酸多柔比星 盐酸加柔比星 盐酸依达比星 盐酸佐柔比星 甲基N-[6-[(3-乙酰基-3,5,12-三羟基-10-甲氧基-6,11-二氧代-2,4-二氢-1H-并四苯-1-基)氧基]-3-羟基-2-甲基四氢吡喃-4-基]氨基甲酸酯 甲基7-乙酰氧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9-三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7,9-二乙酰氧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二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4-[5-[5-(4,5-二羟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4-羟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4-二甲基氨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10-四羟基-6,11-二氧代-3,4-二氢-1H-并四苯-1-羧酸酯 甲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7,9-四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4-({4-(二甲基氨基)-5-[(2,9-二甲基-3-氧代八氢-2H,5aH-二吡喃并[2,3-b:4',3'-e][1,4]二恶英-7-基)氧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9-四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并四苯羧酸酯 甲基2-乙基-2,5-二羟基-6,11-二氧代-4-({2,3,6-三脱氧-4-O-[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1,2,3,4,6,11-六氢-1-T乙基r乙酰基烯羧酸酯 甲基(1R,2S,4S)-2,5,7-三羟基-6,11-二羰基-2-(2-羰基丙基)-4-({2,3,6-三脱氧-3-(二甲氨基)-4-O-[(2S,5S,6S)-5-{[(2S,5S,6S)-5-羟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代}-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α-L-来苏-六吡喃糖基}氧代)-1,2,3,4,6,1 甲基(1R,2R,4S)-4-[4-二甲基氨基-5-[4-羟基-6-甲基-5-(6-甲基-5-氧代四氢吡喃-2-基)氧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10-四羟基-6,11-二氧代-3,4-二氢-1H-并四苯-1-羧酸酯 环丁羧酸,3-(氯羰基)-2,2-二甲基-,甲基酯 烬灰红菌素X 烬灰红菌素B盐酸盐 流柔比星 洋红霉素13-环己亚基腙 氯化N-[9-(2-羧基-4-氰硫基<硫代氰酸基>苯基)-6-(二甲氨基)-3H-占吨-3-亚基]-N-甲基甲铵 氢氧化N,N,N-三甲基丁烷-1-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