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nitro-1,3-benzoxazole | 82341-69-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nitro-1,3-benzoxazole
英文别名
——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nitro-1,3-benzoxazole化学式
CAS
82341-69-3
化学式
C12H5Cl2N3O3
mdl
——
分子量
310.096
InChiKey
SLEPGCWZXBOST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0.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2.0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5.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nitro-1,3-benzoxazoleplatinum(IV) oxide 氢气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醇 为溶剂, 25.0 ℃ 、344.73 kPa 条件下, 反应 3.0h, 生成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isothiocyanato-1,3-benzox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抗寄生虫剂。5.新型2-杂芳族取代的异硫氰酸根合苯并恶唑和苯并噻唑的合成和驱虫活性。
    摘要:
    描述了22种异硫氰酸根合-2-吡啶基苯并恶唑和苯并噻唑的合成及抗寄生虫性能。概述了14种异硫氰酸根合-2-噻吩基-,-呋喃基-和-吡咯基苯并恶唑的制备和驱虫活性。在实验性感染了线虫Nematospiroides dubius(线虫)和Hymenolepis nana(带虫)的小鼠中,三种衍生物,即5-异硫氰酸根-2-(2-呋喃基)苯并恶唑(34),5-异硫氰酸根-2-(5-甲基-2) -呋喃基)苯并恶唑(35)和5-异硫氰酸根合-2-(1-甲基-1H-2-吡咯基)苯并恶唑(37)表现出100%杀线活性和5个和6个异硫氰酸根合-2- (3-吡啶基)苯并恶唑(5)和5-和6-异硫氰酸根基-2-(3-吡啶基)苯并噻唑(21)在饮食中显示10%的牛磺酸酸度,为0.2%。两种衍生物(5和21)在绵羊中显示出良好的杀线虫活性。
    DOI:
    10.1021/jm00350a017
  • 作为产物:
    描述:
    硫酸 作用下, 以 xylene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7-chloro-2-(6-chloropyridin-3-yl)-5-nitro-1,3-benzox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抗寄生虫剂。5.新型2-杂芳族取代的异硫氰酸根合苯并恶唑和苯并噻唑的合成和驱虫活性。
    摘要:
    描述了22种异硫氰酸根合-2-吡啶基苯并恶唑和苯并噻唑的合成及抗寄生虫性能。概述了14种异硫氰酸根合-2-噻吩基-,-呋喃基-和-吡咯基苯并恶唑的制备和驱虫活性。在实验性感染了线虫Nematospiroides dubius(线虫)和Hymenolepis nana(带虫)的小鼠中,三种衍生物,即5-异硫氰酸根-2-(2-呋喃基)苯并恶唑(34),5-异硫氰酸根-2-(5-甲基-2) -呋喃基)苯并恶唑(35)和5-异硫氰酸根合-2-(1-甲基-1H-2-吡咯基)苯并恶唑(37)表现出100%杀线活性和5个和6个异硫氰酸根合-2- (3-吡啶基)苯并恶唑(5)和5-和6-异硫氰酸根基-2-(3-吡啶基)苯并噻唑(21)在饮食中显示10%的牛磺酸酸度,为0.2%。两种衍生物(5和21)在绵羊中显示出良好的杀线虫活性。
    DOI:
    10.1021/jm00350a01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AUGWITZ, R. D.;ANGEL, R. G.;JACOBS, G. A.;MAURER, B. V.;NARAYANAN, V. L.+, J. MED. CHEM., 1982, 25, N 8, 969-974
    作者:HAUGWITZ, R. D.、ANGEL, R. G.、JACOBS, G. A.、MAURER, B. V.、NARAYANAN, V. 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