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1,4-Diphenyl-pent-3-en-1-ol | 58692-66-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1,4-Diphenyl-pent-3-en-1-ol
英文别名
(E)-1,4-diphenylpent-3-en-1-ol
(E)-1,4-Diphenyl-pent-3-en-1-ol化学式
CAS
58692-66-3
化学式
C17H18O
mdl
——
分子量
238.329
InChiKey
IJWORGRPZCJYNA-WYMLVPI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21
  • 重原子数:
    18.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20.23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1,4-Diphenyl-pent-3-en-1-ol 在 bis(1,5-cyclooctadiene)rhodium(I) tetrafluoroborate 、 (R)-2,2'-bis(diphenylphosphanyl)-1,1'-binaphthyl 、 silver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8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铑催化的均烯丙基和双烯丙基仲醇的对映收敛异构化
    摘要:
    我们在此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均烯丙基和双烯丙基仲醇的对映选择性异构化,由市售的铑配合物和碱催化。这种催化氧化还原中性过程以高效率和对映选择性有效获取手性酮,而无需使用任何化学计量试剂或产生任何废物。对于高烯丙醇的反应,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带有 β 立体中心的手性酮的立体聚合(高达 95%,86% ee),而且还实现了醇底物的伴随氧化动力学分辨率(S > 20)。在双烯丙醇的情况下,观察到了有趣的配体诱导的发散反应性。由 Rh/L7 促进的末端到内部烯烃异构化,然后使用 Rh/BINAP 系统氧化还原异构化产生了带有 γ-立体中心的手性酮,具有高产率和对映选择性。机理研究为具有关键烷基-Rh 中间体链行走的氧化还原异构化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DOI:
    10.1021/jacs.8b07007
  • 作为产物:
    描述:
    苯乙酮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 、 bis(1,5-cyclooctadiene)rhodium(I) tetrafluoroborate 、 三丁基膦potassium tert-butylate 、 sodium hydride 、 对甲苯磺酸 、 silver carbonate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 为溶剂, 反应 78.0h, 生成 (E)-1,4-Diphenyl-pent-3-en-1-ol
    参考文献:
    名称:
    铑催化的均烯丙基和双烯丙基仲醇的对映收敛异构化
    摘要:
    我们在此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均烯丙基和双烯丙基仲醇的对映选择性异构化,由市售的铑配合物和碱催化。这种催化氧化还原中性过程以高效率和对映选择性有效获取手性酮,而无需使用任何化学计量试剂或产生任何废物。对于高烯丙醇的反应,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带有 β 立体中心的手性酮的立体聚合(高达 95%,86% ee),而且还实现了醇底物的伴随氧化动力学分辨率(S > 20)。在双烯丙醇的情况下,观察到了有趣的配体诱导的发散反应性。由 Rh/L7 促进的末端到内部烯烃异构化,然后使用 Rh/BINAP 系统氧化还原异构化产生了带有 γ-立体中心的手性酮,具有高产率和对映选择性。机理研究为具有关键烷基-Rh 中间体链行走的氧化还原异构化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DOI:
    10.1021/jacs.8b0700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xygenation of Styrenes Catalyzed by N-Doped Carbon Incarcerated Cobalt Nanoparticles
    作者:Tomohiro Yasukawa、Shū Kobayashi
    DOI:10.1246/bcsj.20190251
    日期:2019.12.15
    We found that cobalt nanoparticle catalysts support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could facilitate oxygenation of styrenes in a heterogeneous manner. Both the nitrogen dopant and cobalt species were e...
    我们发现负载在氮掺杂碳上的纳米颗粒催化剂可以以非均相方式促进苯乙烯的氧化。氮掺杂剂和物种均...
  •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Carbanions Enable Isomerizing Allylation and Allenylation of Aldehydes with Alkenes and Alkynes
    作者:Sheng Zhang、Yating Liang、Ke Liu、Xuan Zhan、Weigang Fan、Man-Bo Li、Michael Findlater
    DOI:10.1021/jacs.3c04864
    日期:2023.6.28
    The direct coupling of aldehydes with petrochemical feedstock alkenes and alkynes would represent a practical and streamlined approach for allylation and allenylation chemistry. However,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commonly require preactivated substrates or strong bases to generate allylic or propargylic carbanions and only afford branched allylation or propargylation products. Developing a mild and selective
    醛与石化原料烯烃和炔烃的直接偶联将代表一种实用且简化的烯丙基化和烯丙基化化学方法。然而,传统方法通常需要预活化的底物或强碱来产生烯丙基或炔丙基碳负离子,并且仅提供支链烯丙基化或炔丙基化产物。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开发一种温和且选择性的方法来获得合成上有用的线性烯丙基化和烯丙基化产物是非常可取的。我们报告了一种利用析氢反应(HER)从弱酸性 sp 3 C-H 键生成碳负离子的策略(p K a∼ 35–40)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避免使用强碱、Schlenk 技术和多步骤程序。阴极产生的碳负离子逆转了典型的反应选择性,提供非常规的异构化烯丙基化和联烯基化产物(125 个例子)。通过原位监测和鉴定碳负离子的产生紫外可见(UV-vis)光谱电化学。此外,我们将该协议扩展到其他碳负离子的生成及其在醇与碳负离子之间的偶联反应中的应用。这种方法的吸引人的特点包括温和的反应条件、优异的官能团耐受性、非常
  • Asymmetric induction in the pyrolysis of .beta.-hydroxyolefins
    作者:H. Kenneth Spencer、Richard K. Hill
    DOI:10.1021/jo00876a031
    日期:1976.7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