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methylthio-2-methyl-4-carbamoyloxazole | 60957-24-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methylthio-2-methyl-4-carbamoyloxazole
英文别名
2-methyl-5-methylsulfanyl-oxazole-4-carboxylic acid amide;2-Methyl-5-methylsulfanyl-1,3-oxazole-4-carboxamide
5-methylthio-2-methyl-4-carbamoyloxazole化学式
CAS
60957-24-6
化学式
C6H8N2O2S
mdl
——
分子量
172.208
InChiKey
JGGBOOZTJAFPK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94.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2-acetylamino-3,3-bis-methylsulfanyl-acrylamide 在 silver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5-methylthio-2-methyl-4-carbamoylox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Studies of nitriles. X. 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2-acylamino-3,3-bis(substituted mercapto)acrylonitril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 new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5-(substituted mercapto)oxazole-4-carbonitril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摘要:
    2-酰氨基-3, 3-二氯丙烯腈(1)与各种巯基在碱的存在下反应,生成2-酰氨基-3, 3-双(取代巯基)丙烯腈(5)或2-酰氨基-3-氯-3-(取代巯基)丙烯腈(17),每种产物均有良好的产率,具体取决于使用的巯基数量。相应的酰胺(8, 9)、N-酰胺(10)、酯(7)和酸(11)也可以进行类似的亲核取代反应。将获得的3-巯基丙烯酸衍生物与银化合物(例如Ag2O、Ag2CO3和CH3COOAg)处理,为合成5-(取代巯基)噁唑(4)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新方法。此新环化反应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也进行了描述。
    DOI:
    10.1248/cpb.24.94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Vinogradova, T. K.; Kisilenko, A. A.; Drach, B. S.,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USSR (English Translation), 1982, vol. 18, p. 1630 - 1635
    作者:Vinogradova, T. K.、Kisilenko, A. A.、Drach, B. S.
    DOI:——
    日期:——
  • VINOGRADOVA, T. K.;KISILENKO, A. A.;DRACH, B. S., ZH. ORGAN. XIMII, 1982, 18, N 9, 1864-1869
    作者:VINOGRADOVA, T. K.、KISILENKO, A. A.、DRACH, B. S.
    DOI:——
    日期:——
  • MATSUMURA K.; MIYASHITA O.; SHIMADZU H.; HASHIMOTO N., CHEM AND PHARM. BULL <CPBT-AL>, 1976, 24, NO 5, 948-959
    作者:MATSUMURA K.、 MIYASHITA O.、 SHIMADZU H.、 HASHIMOTO N.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