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9-adamantyl-5-mesityl-dipyrrin)FeCl(OEt2) | 1284281-10-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9-adamantyl-5-mesityl-dipyrrin)FeCl(OEt2)
英文别名
——
(1,9-adamantyl-5-mesityl-dipyrrin)FeCl(OEt<sub>2</sub>)化学式
CAS
1284281-10-2
化学式
C42H55ClFeN2O
mdl
——
分子量
695.212
InChiKey
YBZZPVPJUITDPE-MNDWRGKA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9-adamantyl-5-mesityl-dipyrrin)FeCl(OEt2)2-azido-2-methylpentane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10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EN] SYNTHESIS OF ACYCLIC AND CYCLIC AMINES USING IRON-CATALYZED NITRENE GROUP TRANSFER
    [FR] SYNTHÈSE D'AMINES ACYCLIQUES ET CYCLIQUES AU MOYEN D'UN TRANSFERT DE GROUPE NITRÈNE CATALYSÉ PAR LE FER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无环二级胺的新型合成方法,通过将叠氮化物与含有一个或多个C-H基团的化合物反应,由FeII-二吡咯甲烷复合物催化。据认为,无环二级胺是通过分子间亚硝基转移形成的。本文还提供了一种合成受保护的(例如Boc-或Fmoc保护的)环状二级胺(例如5、6和7-环状二级胺)的方法,通过将带有一个或多个C-H基团的叠氮化物与FeII-二吡咯甲烷复合物催化反应。受保护的环状二级胺据认为是通过分子内亚硝基转移形成的,并且可以随后去保护以得到环状二级胺。
    公开号:
    WO2014134141A1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醚1,9-di(1-adamantyl)-5-mesityldipyrromethene 、 iron(II) chloride 以 乙醚 为溶剂, 以58%的产率得到(1,9-adamantyl-5-mesityl-dipyrrin)FeCl(OEt2)
    参考文献:
    名称:
    来自高自旋亚胺铁配合物的催化 C-H 键胺化
    摘要:
    合成了带有大芳基(2,4,6-Ph(3)C(6)H(2),缩写为 Ar)或烷基((t)Bu,金刚烷基)侧翼基团的二吡咯亚甲基配体支架,以提供三个新的双取代配体( (R)L, 1,9-R(2)-5-甲基二吡咯亚甲基,R=芳基,烷基)。在高自旋 (S=2) 时,使用烷基取代的配体品种(对于 R=(t)Bu、Ad 和 solv= THF、OEt(2)),使用空间位阻芳基取代的配体排除了溶剂的结合,并干净地提供了高自旋 (S=2)、((Ar)L)FeCl 类型的三配位配合物。((Ad)L)FeCl(OEt(2)) 与烷基叠氮化物的反应在室温下导致 CH 键的催化胺化或烯烃氮丙啶化。使用 5% 的催化剂负载,甲苯作为底物的胺化获得了 12 次转化,而使用苯乙烯作为底物,超过 85% 的烷基叠氮化物被转化为相应的氮丙啶。((Ad)L)FeCl(OEt(2)) 与叠氮化金刚烷基在等摩尔甲苯/甲苯-d(8)
    DOI:
    10.1021/ja110066j
  • 作为试剂:
    参考文献:
    名称:
    来自高自旋亚胺铁配合物的催化 C-H 键胺化
    摘要:
    合成了带有大芳基(2,4,6-Ph(3)C(6)H(2),缩写为 Ar)或烷基((t)Bu,金刚烷基)侧翼基团的二吡咯亚甲基配体支架,以提供三个新的双取代配体( (R)L, 1,9-R(2)-5-甲基二吡咯亚甲基,R=芳基,烷基)。在高自旋 (S=2) 时,使用烷基取代的配体品种(对于 R=(t)Bu、Ad 和 solv= THF、OEt(2)),使用空间位阻芳基取代的配体排除了溶剂的结合,并干净地提供了高自旋 (S=2)、((Ar)L)FeCl 类型的三配位配合物。((Ad)L)FeCl(OEt(2)) 与烷基叠氮化物的反应在室温下导致 CH 键的催化胺化或烯烃氮丙啶化。使用 5% 的催化剂负载,甲苯作为底物的胺化获得了 12 次转化,而使用苯乙烯作为底物,超过 85% 的烷基叠氮化物被转化为相应的氮丙啶。((Ad)L)FeCl(OEt(2)) 与叠氮化金刚烷基在等摩尔甲苯/甲苯-d(8)
    DOI:
    10.1021/ja110066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astereoselective C−H Bond Amination for Disubstituted Pyrrolidines
    作者:Diana A. Iovan、Matthew J. T. Wilding、Yunjung Baek、Elisabeth T. Hennessy、Theodore A. Betley
    DOI:10.1002/anie.201708519
    日期:2017.12.4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2,5‐disubstituted pyrrolidines from aliphatic azides.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C−H amination reaction mediated by the iron dipyrrinato complex (AdL)FeCl(OEt2) provided a model for diastereoinduction and allowed for systematic variation of the catalyst to enhance selectivity. Among the iron alkoxide and aryloxide catalysts evaluated, the iron phenoxide complex
    我们在此报告了从脂肪族叠氮化物非对映选择性合成 2,5-二取代吡咯烷的改进方法。由二吡啶配合物 ( Ad L)FeCl(OEt 2 ) 介导的 C−H 胺化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非对映诱导模型,并允许对催化剂进行系统变化以提高选择性。在评估的醇盐和芳氧化物催化剂中,苯酚络合物在生成具有高非对映选择性的顺式2,5-二取代吡咯烷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5-甲基-2-氧代苯并呋喃-3(2)-亚乙基)乙酸乙酯 (双(2,2,2-三氯乙基)) (乙基N-(1H-吲唑-3-基羰基)ethanehydrazonoate) (Z)-3-[[[2,4-二甲基-3-(乙氧羰基)吡咯-5-基]亚甲基]吲哚-2--2- (S)-(-)-5'-苄氧基苯基卡维地洛 (S)-(-)-2-(α-(叔丁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2-(α-甲基甲胺)-1H-苯并咪唑 (S)-氨氯地平-d4 (S)-8-氟苯并二氢吡喃-4-胺 (S)-4-(叔丁基)-2-(喹啉-2-基)-4,5-二氢噁唑 (S)-4-氯-1,2-环氧丁烷 (S)-3-(2-(二氟甲基)吡啶-4-基)-7-氟-3-(3-(嘧啶-5-基)苯基)-3H-异吲哚-1-胺 (S)-2-(环丁基氨基)-N-(3-(3,4-二氢异喹啉-2(1H)-基)-2-羟丙基)异烟酰胺 (SP-4-1)-二氯双(喹啉)-钯 (SP-4-1)-二氯双(1-苯基-1H-咪唑-κN3)-钯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S)-六氢-3H-1,2,3-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R)-(+)-5'-苄氧基卡维地洛 (R)-(+)-2,2'',6,6''-四甲氧基-4,4''-双(二苯基膦基)-3,3''-联吡啶(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卡洛芬 (R)-N'-亚硝基尼古丁 (R)-DRF053二盐酸盐 (R)-4-异丙基-2-恶唑烷硫酮 (R)-3-甲基哌啶盐酸盐; (R)-2-苄基哌啶-1-羧酸叔丁酯 (N-(Boc)-2-吲哚基)二甲基硅烷醇钠 (N-{4-[(6-溴-2-氧代-1,3-苯并恶唑-3(2H)-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E)-2-氰基-3-(5-(2-辛基-7-(4-(对甲苯基)-1,2,3,3a,4,8b-六氢环戊[b]吲哚-7-基)-2H-苯并[d][1,2,3]三唑-4-基)噻吩-2-基)丙烯酸 (E)-2-氰基-3-[5-(2,5-二氯苯基)呋喃-2-基]-N-喹啉-8-基丙-2-烯酰胺 (8α,9S)-(+)-9-氨基-七氢呋喃-6''-醇,值90% (6R,7R)-7-苯基乙酰胺基-3-[(Z)-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唑啉-4-羧酸二苯甲基酯 (6-羟基嘧啶-4-基)乙酸 (6,7-二甲氧基-4-(3,4,5-三甲氧基苯基)喹啉) (6,6-二甲基-3-(甲硫基)-1,6-二氢-1,2,4-三嗪-5(2H)-硫酮) (5aS,6R,9S,9aR)-5a,6,7,8,9,9a-六氢-6,11,11-三甲基-2-(2,3,4,5,6-五氟苯基)-6,9-甲基-4H-[1,2,4]三唑[3,4-c][1,4]苯并恶嗪四氟硼酸酯 (5R,Z)-3-(羟基((1R,2S,6S,8aS)-1,3,6-三甲基-2-((E)-prop-1-en-1-yl)-1,2,4a,5,6,7,8,8a-八氢萘-1-基)亚甲基)-5-(羟甲基)-1-甲基吡咯烷-2,4-二酮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4-乙氧基-3-甲基苄基)-1,3-苯并二恶茂)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氯-2,1,3-苯并噻二唑-4-基)-氨基甲氨基硫代甲酸甲酯一氢碘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5-氨基-1,3,4-噻二唑-2-基)甲醇 (4aS-反式)-八氢-1H-吡咯并[3,4-b]吡啶 (4aS,9bR)-6-溴-2,3,4,4a,5,9b-六氢-1H-吡啶并[4,3-B]吲哚 (4S,4''S)-2,2''-环亚丙基双[4-叔丁基-4,5-二氢恶唑] (4-(4-氯苯基)硫代)-10-甲基-7H-benzimidazo(2,1-A)奔驰(德)isoquinolin-7一 (4-苄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甲基环戊-1-烯-1-基)(吗啉-4-基)甲酮 (4-己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5-二甲氧基-1,2,3,6-四氢哒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