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4'-bis(4-styrylaminocarbonyl)-2,2'-bipyridine | 1424160-86-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4'-bis(4-styrylaminocarbonyl)-2,2'-bipyridine
英文别名
N4,N4′-bis(4-vinylphenyl)-2,2′-bipyridine-4,4′-dicarboxamide
4,4'-bis(4-styrylaminocarbonyl)-2,2'-bipyridine化学式
CAS
1424160-86-0
化学式
C28H22N4O2
mdl
——
分子量
446.508
InChiKey
UPXLXKBRFDGQC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93
  • 重原子数:
    34.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3.98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4'-bis(4-styrylaminocarbonyl)-2,2'-bipyridine 、 [(bpy)2Ru(CH3OH)2](PF6)2丙酮 为溶剂, 反应 26.0h, 以96.3%的产率得到[(bpy)2Ru(N4,N4′-bis(4-vinylphenyl)-2,2′-bipyridine-4,4′-dicarboxamide)](PF6)2
    参考文献:
    名称:
    逆转由氧化还原活性金属联吡啶复合物交联的模块化自振荡凝胶的溶胀趋势
    摘要:
    积极的,对刺激有反应的材料的发展领域需要新的动态结构,这些结构可能提供空前的化学机械转换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成了可聚合的联吡啶配体,双(4-乙烯基苄基)[2,2'-联吡啶] -4,4'-二羧酸酯和N4,N4'-双(4-乙烯基苯基)-2,2'-联吡啶报道了-4,4'-二甲酰胺和许多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钌(II)和铁(II)配合物。通过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率质谱,X射线和循环伏安法进行的详细表征表明,这些分子的拓扑结构使其可以在聚合反应中同时充当共聚单体和交联剂。通过选择核心与乙烯基芳基部分之间的羧酸酯或羧酰胺键,可以调节配体的电子性质,生成具有M(III)/ M(II)标准氧化还原电势的Ru和Fe络合物库,适用于催化自振荡的Belousov-Zhabotinskii(BZ)反应。新poly(含有亲水性共聚单体的基于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基于氧化还原的功能性凝胶,使用代表性的Ru
    DOI:
    10.1002/adfm.20170420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Ruthenium complex dye with designed ligand capable of chelating triiodide anion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摘要:
    Ru(4,4′-二羧基-2,2′-联吡啶)[4,4′-二(苯乙烯基氨基甲酰基)-2,2′-联吡啶](NCS)2,简称为RuAS染料,经过1H-NMR、13C-NMR、异核单量子相干、UV-vis和ESI-MS光谱进行了合成和良好表征。其通过4,4′-二(苯乙烯基氨基甲酰基)-2,2′-联吡啶配体与三碘阴离子络合的能力,通过ATR-FTIR和1H-NMR光谱进行了揭示,减少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电荷复合,因为它使三碘离子远离与多孔TiO2层接触。因此,DSSC的开路光电压在电解质中三碘浓度变化时几乎没有变化。此外,配体中酰胺基团的电子吸引能力增加了染料的摩尔消光系数,从而提高了DSSCs的光电流。通过入射光子转电流转换效率光谱、电化学阻抗光谱和开路电位衰减瞬态测量进一步检查了增强的光伏性能。
    DOI:
    10.1039/c3ta01567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