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n-butyl-4-(4-ethyl-phenyl)-1H-1,2,3-triazole | 1314406-62-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n-butyl-4-(4-ethyl-phenyl)-1H-1,2,3-triazole
英文别名
——
1-n-butyl-4-(4-ethyl-phenyl)-1H-1,2,3-triazole化学式
CAS
1314406-62-6
化学式
C14H19N3
mdl
——
分子量
229.325
InChiKey
AWCIZGHOQRCFP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1
  • 重原子数:
    17.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30.71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氯丁烷4-乙基苯乙炔 在 sodium azid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84%的产率得到1-n-butyl-4-(4-ethyl-phenyl)-1H-1,2,3-tri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锅法合成还原型氧化石墨烯负载的Cu–Cu2O并将其催化应用于卤化物和叠氮化钠与末端炔的串联反应
    摘要: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的Cu–Cu 2 O纳米复合材料(Cu‐Cu 2 O @ RGO)是通过单锅回流合成方法制备的。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红外和拉曼光谱学对制备的Cu‐Cu 2 O @ RGO的形态,晶体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Cu-Cu 2 O @ RGO作为非均相催化剂被用于卤化物和叠氮化钠与末端炔烃的串联反应,以有效合成1,4-二取代的1,2,3-三唑。而且,该催化剂显示出极好的可回收性,几乎没有金属的浸出。与均相催化剂相比,Cu‐Cu 2O @ RGO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剂,在串联方法合成1,2,3-三唑化合物时可回收,易于分离且高度稳定。
    DOI:
    10.1002/aoc.430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sights into Supported Copper(II)-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in Water
    作者:Yan Wang、Jianhua Liu、Chungu Xia
    DOI:10.1002/adsc.201000868
    日期:2011.6
    material‐supported copper (Cu‐CPSIL), imidazolium‐loaded Merrifield resin‐supported copper (Cu‐PSIL) and silica dispersed CuO (CuO/SiO2), were prepared and proved to be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1,4‐disubsituted‐1,2,3‐triazoles by the reaction of alkyl halides with sodium azide and terminal alkynes in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Moreover, these supported copper catalysts were recovered
    交联的聚合物离子液体材料支撑的(Cu-CPSIL),咪唑负载的Merrifield树脂支撑的(Cu-PSIL)和二氧化硅分散的CuO(CuO / SiO 2)制备并证明是在室温下通过烷基卤化物与叠氮和末端炔烃中进行单反应合成1,4-二取代-1,2,3-三唑的有效催化剂。而且,通过简单的过滤从反应混合物中定量地回收了这些负载的催化剂,并且在没有显着损失催化活性的情况下重复使用了五个连续循环。在三种固定化催化剂中,Cu-CPSIL对脂族化物,叠氮和末端炔烃的反应均具有出色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差异可归因于的分散以及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被用作反应介质和质子提供者,发现后者对于该反应非常重要。XPS结果表明,负载型Cu(II)催化剂被还原为催化性Cu(I)物种通过炔烃的均偶联反应。通过IR和ESI-MS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将Cu(II)还原为Cu(I)物种的环加成反应的可能机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