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ility of precomplexation to LiClO(4) as a stereocontrol tactic. The capability of 3 to coordinate to alkali metal ions was quantified. The conformationally restricted nature of this ligand conveys high selectivity for binding to lithium ion. Beyond that, the ionophore prefers to form 2:1 complexes with Li(+) and exhibits little tendency for 1:1 stoichiometry. These properties are shared by the "dimer"
螺
四氢呋喃环以在分子内部投射 C-O 键的方式对肌醇
原甲酸酯中所有三个羟基的立体选择性置换进行了研究。杂环组件按顺序引入,该协议证明了对 LiClO(4) 进行预络合作为立体控制策略的效用。量化了 3 与碱
金属离子配位的能力。这种
配体的构象限制性质为结合
锂离子提供了高选择性。除此之外,离子载体更喜欢与 Li(+) 形成 2:1 的配合物,并且几乎没有 1:1
化学计量的趋势。这些特性由“二聚体”36 共享,其中两个类型 3 的结构单元通过位于原酸酯末端的 1,3-
丁二炔系链连接。这种双面
配体与一当量的 LiClO(4) 或 LiBF(4) 反应形成棒状离子聚合物。对
苦味酸锂的替代求助导致双封端同二异位复合物 41 的产生。讨论了这些系统特有的
化学的其他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