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dimethylsilyl)aniline | 155651-83-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dimethylsilyl)aniline
英文别名
4-Dimethylsilylaniline
4-(dimethylsilyl)aniline化学式
CAS
155651-83-5
化学式
C8H13NSi
mdl
——
分子量
151.283
InChiKey
JBAHADWXNBZLH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96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dimethylsilyl)aniline吡啶 、 dirhodium tetraacetate 、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 作用下, 以 乙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6.67h, 生成 ethyl 2-((4-aminophenyl)dimethylsilyl)acet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工程化的碳转移酶催化的碳氢Y–H插入上的化学选择性环丙烷化
    摘要:
    血红蛋白最近已成为有希望的生物催化剂,可用于促进各种卡宾转移反应,包括环丙烷化和Y–H插入(Y = N,S,Si,B)。对于这些和合成卡宾转移催化剂,由于与更简便的卡宾Y–H插入反应之间的竞争,事实证明,在带有未保护的Y–H基团的烯烃底物中,对环丙烷化具有很高的化学选择性。在本报告中,我们描述了一种基于工程化的肌红蛋白的新型人工金属酶的开发,该酶结合了丝氨酸连接的卟啉辅因子,能够通过NH和Si-H插入对烯烃环丙烷化提供高选择性。分子内竞争实验显示Mb(H64V,V68A,卡宾转移反应中的H93S)[Co(ppIX)]变体与含有天然组氨酸连接的血红素辅因子或其他金属/近端配体取代的基于肌红蛋白的变体相比。这些研究突出了肌红蛋白作为“卡宾转移酶”的功能可塑性,并说明了在该金属蛋白支架内调节辅因子环境如何代表获得天然血红蛋白或过渡金属催化剂未表现出的卡宾转移反应性的有价值的策略。
    DOI:
    10.1021/acs.joc.8b00946
  • 作为产物:
    描述:
    4-溴苯胺4-二甲氨基吡啶叔丁基锂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13.25h, 生成 4-(dimethylsilyl)ani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Heme Protein Catalysts for Carbon-Silicon Bond Form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血红素蛋白催化碳硅键形成的组合物和方法。在某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能够进行体外和体内碳烯插入反应以形成碳硅键的血红素蛋白,包括其变体和片段。在其他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生产有机硅产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含硅试剂、碳烯前体和血红素蛋白;并在足以产生有机硅产物的条件下将这些组分结合在一起。本发明还提供了表达血红素蛋白的宿主细胞。
    公开号:
    US20170218346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rected evolution of cytochrome c for carbon–silicon bond formation: Bringing silicon to life
    作者:S. B. Jennifer Kan、Russell D. Lewis、Kai Chen、Frances H. Arnold
    DOI:10.1126/science.aah6219
    日期:2016.11.25
    experiments using cytochrome c from Rhodothermus marinus improved the reaction to be 15 times more efficient than industrial catalysts. Science, this issue p. 1048; see also p. 970 Heme proteins can catalyze the formation of carbon–silicon bonds. Enzymes that catalyze carbon–silicon bond formation are unknown in nature, despite the natural abundance of both elements. Such enzymes would expand the catalytic
    使碳-键栩栩如生 含的有机化合物对于从聚合物到半导体的许多应用都很重要。然而,用于产生碳-键的催化剂通常需要昂贵的痕量属或寿命有限。借用一些属酶催化其他稀有卡宾插入反应的能力,Kan 等人。使用血红素蛋白在一系列条件和底物上形成碳-键(参见 Klare 和 Oestreich 的观点)。使用来自 Rhodothermus marinus 的细胞色素 c 进行的定向进化实验将反应效率提高了 15 倍于工业催化剂。科学,这个问题 p。1048; 另见第。970 血红素蛋白可以催化碳-键的形成。尽管两种元素天然丰富,但催化碳-键形成的酶在自然界中是未知的。这些酶将扩展生物学的催化库,使生命系统能够进入以前只对合成化学开放的化学空间。我们发现血红素蛋白在生理条件下通过卡宾插入-氢键催化有机硅化合物的形成。该反应在体外和体内进行,以高化学和对映选择性适应广泛的底物。使用定向进化,我们增强了来自
  • Origin and Control of Chemoselectivity in Cytochrome <i>c</i> Catalyzed Carbene Transfer into Si–H and N–H bonds
    作者:Marc Garcia-Borràs、S. B. Jennifer Kan、Russell D. Lewis、Allison Tang、Gonzalo Jimenez-Osés、Frances H. Arnold、K. N. Houk
    DOI:10.1021/jacs.1c02146
    日期:2021.5.12
    A cytochrome c heme protein was recently engineered to catalyze the formation of carbon–silicon bonds via carbene insertion into Si–H bonds, a reaction that was not previously known to be catalyzed by a protein. High chemoselectivity toward C–Si bond formation over competing C–N bond formation was achieved, although this trait was not screened for during directed evolu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and
    A细胞色素c血红素蛋白最近被设计成通过将卡宾插入 Si-H 键来催化碳-键的形成,这种反应以前不知道由蛋白质催化。实现了对 C-Si 键形成比竞争 C-N 键形成的高化学选择性,尽管在定向进化过程中没有筛选出这种特性。使用计算和实验工具,我们现在确定活性和化学选择性受蛋白质环的构象动力学调节,该蛋白质环覆盖了对 - 卡宾活性物质的底物访问。计算预测控制环构象的残基诱变改变了蛋白质的化学选择性,从优选的甲硅烷基化到优选的基化包含 N-H 和 Si-H 官能团的底物。
  • Si–B Functional Group Exchange Reaction Enabled by a Catalytic Amount of BH<sub>3</sub>: Scop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作者:Jiong Zhang、Rui Wei、Chunping Ren、Liu Leo Liu、Lipeng Wu
    DOI:10.1021/jacs.3c05625
    日期:2023.7.19
    Functional group exchanges based on single-bond transformation are rare and challenging. In this regard, functional group exchange reactions of hydrosilanes proved to be more problematic. This is because this exchange requires the cleavage of the C–Si bond, while the Si–H bond is relatively easily activated for hydrosilanes. Herein, we report the first Si–B functional group exchange reactions of hydrosilanes
    基于单键转化的官能团交换很少见且具有挑战性。在这方面,氢硅烷的官能团交换反应被证明是更成问题的。这是因为这种交换需要 C-Si 键的断裂,而 Si-H 键对于氢硅烷来说相对容易激活。在此,我们报告了氢硅烷与氢硼烷的第一个 Si-B 官能团交换反应,仅通过 BH 3作为催化剂即可实现。我们的方法适用于各种芳基和烷基氢硅烷以及不同的氢硼烷,并具有通用官能团的耐受性(最多 115 个示例)。控制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 (DFT) 研究揭示了一个独特的反应途径,涉及连续的 C-Si/B-H 和 C-B/B-H σ-键复分解。还展示了使用更容易获得的硅烷硅氧烷硅烷和甲硅烷硼烷进行 Si-B 官能团交换、Ge-B 官能团交换和聚硅烷的解聚 Si-B 交换的进一步研究。此外,实现了从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再生MeSiH 3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廉价且容易获得的PhSiH 3和PhSiH 2 Me作为气态SiH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