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 956599-59-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英文别名
——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化学式
CAS
956599-59-0
化学式
C10H9N3O2S
mdl
——
分子量
235.266
InChiKey
AJRKXDBIQICMI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4
  • 重原子数:
    16.0
  • 可旋转键数:
    2.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64.93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Pd(DMSO)2Cl2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57.7%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palladium(II) complex of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摘要:
    多齿配体、 3-[(2-羟基-亚苄基)-氨基]-2-硫酮-咪唑烷-4-酮是通过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 的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 2-hydroxybenzaldehyde thiosemicarbazone 和氯乙酸乙酯的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新型 钯(II)配合物是通过亲核置换两种 DMSO 与配体中的亚氨基氮和硫代内酰胺硫进行亲核取代,得到了新型钯(II)配合物。 的亚氨基氮和硫代内酰胺硫。根据其光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其光谱数据。研究了配体和钯(II) 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活性进行了研究:人类结肠癌 HCT-116 和 SW-480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 钯(II)复合物的细胞毒性效果明显高于配体。 配体。
    DOI:
    10.2298/jsc120725154s
  • 作为产物:
    描述:
    水杨醛sodium acet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9.0h, 生成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palladium(II) complex of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摘要:
    多齿配体、 3-[(2-羟基-亚苄基)-氨基]-2-硫酮-咪唑烷-4-酮是通过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 的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 2-hydroxybenzaldehyde thiosemicarbazone 和氯乙酸乙酯的分子间环缩合反应合成的。新型 钯(II)配合物是通过亲核置换两种 DMSO 与配体中的亚氨基氮和硫代内酰胺硫进行亲核取代,得到了新型钯(II)配合物。 的亚氨基氮和硫代内酰胺硫。根据其光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其光谱数据。研究了配体和钯(II) 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活性进行了研究:人类结肠癌 HCT-116 和 SW-480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 钯(II)复合物的细胞毒性效果明显高于配体。 配体。
    DOI:
    10.2298/jsc120725154s
  • 作为试剂:
    描述:
    CuCl2(DMSO)2 在 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生成 cis-[{CuCl(DMSO)2}(μ-Cl)]2
    参考文献:
    名称:
    Reaction of a 3-aryilidene-2-thiohydantoin derivative with polymeric trans-[CuCl2(DMSO)2]n complex: Unexpected isomerization to dinuclear cis-[{CuCl(DMSO)2}(μ-Cl)]2
    摘要:
    3-[(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2-thioxoimidazolidin-4-one 是通过 2-hydroxybenzaldehyde, thiosemicarbazide 和氯乙酸乙酯的两步缩合反应合成的。该配体通过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以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在著名的聚合物反式-[CuCl2(DMSO)2]n 复合物与多齿硫代海因型配体的反应中,出乎意料的是,最终稳定产物主要是双核顺式-[{CuCl(DMSO)2}(?-Cl)]2 复合物(1),而不是相应的硫代海因铜复合物。单晶 X 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复合物 1 的结构。顺式络合物是通过反式的辅助异构化得到的,其中硫代海因衍生物起着关键作用。
    DOI:
    10.2298/jsc200917060s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ticorrosion activity of 2-thiоhуdantoin-Shiff base derivatives for mild steel in 0.5 M HCl
    作者:Petar Stanic、Natasa Vukicevic、Vesna Cvetkovic、Miroslav Pavlovic、Silvana Dimitrijevic、Biljana Smit、Marija Zivkovic
    DOI:10.2298/jsc220412071s
    日期:——

    Several 2-thiohyd?nt?in?Shiff base derivatives were prepared as eco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mild steel in acid environment. Their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on mild steel in 0.5 M HCl solution as corrosion electrolyte by using usu?l gr?vim?tri? and different el??tr??hemic?l techniques (w?ight l?ss m??sur?m?nt, p?t?nti?dyn?mi? p?l?riz?ti?n and p?t?nti?st?ti? ?l??tr??h?mic?l imp?d?n?? s???tr?sc???). Mild steel surface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two analytical techniqu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surface morphology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inhibiting action of these environmentally benign inhibitors synthesized from inexpensiv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tarting material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adsorption on the metal surface.

    制备了几种 2-thiohyd.nt.in.Shiff 碱衍生物,作为酸性环境中低碳钢的生态友好型缓蚀剂。在 0.5 M HCl 溶液作为腐蚀电解液的条件下,采用常用的 gr?vim?tri?和不同的 el?tr?hemic?l技术(w?ight l?ss m??sur?m?nt、p?t?nti?dyn?mi?......)。使用两种分析技术对低碳钢表面进行了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表面形态和元素组成)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表明,这些由廉价的市售起始材料合成的对环境无害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归因于对属表面的吸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