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draflavone A | 96843-73-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draflavone A
英文别名
Cyclomulberrochromen;7,15-dihydroxy-19,19-dimethyl-11-(2-methylprop-1-enyl)-2,10,20-trioxapentacyclo[12.8.0.03,12.04,9.016,21]docosa-1(22),3(12),4(9),5,7,14,16(21),17-octaen-13-one
cudraflavone A化学式
CAS
96843-73-1
化学式
C25H22O6
mdl
——
分子量
418.446
InChiKey
UEENYRGPBCHSL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2
  • 重原子数:
    31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4
  • 拓扑面积:
    85.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8-hydroxy-11,11-dimethyl-6-(2-methylprop-1-en-1-yl)-7-oxo-6H,7H,11H-pyrano[3,2-c:5,6-g']dichromen-3-yl benzoate 在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89 %的产率得到cudraflavone A
    参考文献:
    名称:
    苦曲黄酮AC及相关黄酮的全合成及抗菌评价
    摘要:
    报道了天然异戊二烯化黄酮 cudraflavones A–C ( 1 – 3 )、arthetererophyllin D ( 28 ) 和 artelasticin ( 29 ) 的全合成,以及对其抗菌活性的评估。合成的关键步骤包括 Baker-Venkataraman 重排和用于构建黄酮核心的分子内环化以及吡喃和异戊烯基支架的区域选择性形成。测试的天然黄酮1 – 3和27 – 2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表皮葡萄球菌ATCC 14990、粪肠球菌ATCC 29212 和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 表现出有效的活性,MIC 值范围为 0.125 μg/mL 至 16 μg /毫升。化合物3显示出最强的效力,MIC 值在 0.125 至 1 μg/mL 范围内,作为对抗 G +细菌感染的潜在候选物。初步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这种化合物通过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来杀死细菌。
    DOI:
    10.1016/j.bioorg.2023.10676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otal syntheses and antibacterial evaluations of cudraflavones A-C and related Flavones
    作者:Hongbo Dong、Li Liao、Pei Yu、Bin Long、Yufei Che、Lan Lu、Bing Xu
    DOI:10.1016/j.bioorg.2023.106764
    日期:2023.11
    The total syntheses of the natural prenylated flavones cudraflavones A–C (1–3), artoheterophyllin D (28) and artelasticin (29) are reported, along with the evaluations of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The key steps of the synthesis involved a Baker-Venkataraman rearrangement and an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lavone core and the regioselective formation of the pyran and
    报道了天然异戊二烯化黄酮 cudraflavones A–C ( 1 – 3 )、arthetererophyllin D ( 28 ) 和 artelasticin ( 29 ) 的全合成,以及对其抗菌活性的评估。合成的关键步骤包括 Baker-Venkataraman 重排和用于构建黄酮核心的分子内环化以及吡喃和异戊烯基支架的区域选择性形成。测试的天然黄酮1 – 3和27 – 2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表皮葡萄球菌ATCC 14990、粪肠球菌ATCC 29212 和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 表现出有效的活性,MIC 值范围为 0.125 μg/mL 至 16 μg /毫升。化合物3显示出最强的效力,MIC 值在 0.125 至 1 μg/mL 范围内,作为对抗 G +细菌感染的潜在候选物。初步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这种化合物通过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来杀死细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