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霉素,又称14-羟正定霉素、14-羟柔红霉素、多柔比星、阿得里亚霉素、亚德里亚霉素或羟基红比霉素,是一种由波赛链霉菌青灰亚种(Streptomyces peucetius subsp caesius)产生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及M期细胞较为敏感。阿霉素是橘红色针状结晶,熔点在204~205℃之间,易溶于水和乙醇甲醇等溶剂。虽然水溶液相对稳定,但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不稳定。其盐酸盐为橙黄色,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呈橙红色和紫蓝色。
生物化学与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阿霉素通过在DNA相邻碱基对之间插入醌-氢醌结构产生活性自由基,导致DNA双股螺旋解旋及断裂,干扰转录过程并阻止mRNA合成。此外,它还能引起细胞膜破裂,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总体而言,阿霉素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期细胞均有影响,尤其在S期和M期更为敏感。
临床应用阿霉素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淋巴瘤等。此外,它也被用于治疗尤文瘤、骨肉瘤、软组织瘤、肺癌、绒毛膜上皮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等。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心脏毒性阿霉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慢性心肌病变,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心肌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骨髓抑制该药物还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骨髓抑制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阿霉素与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有交叉耐药性;同时,它与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氯烯咪胺、顺铂以及亚硝基脲类药物有协同作用。此外,在使用期间应避免活病毒疫苗接种,并且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合用可能会增加肝毒性。
物理化学性质 急性毒性阿霉素的腹腔注射LD50值分别为大鼠16毫克/公斤、小鼠1.07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阿霉素可燃,燃烧时释放有毒氮氧化物和氯化氢烟雾。库房应保持通风干燥,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安全储存建议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保存药物,并使用干粉、泡沫、砂土、二氧化碳或雾状水作为灭火剂。
类别有毒物品
毒性分级高毒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全面了解阿霉素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潜在风险和相互作用。在实际操作中需谨慎遵循医嘱,并确保安全储存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