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二醇(calcifediol)是人体内维生素D3(VD3)在肝脏中通过VD3羟化酶的作用转化而来。它对空气、热和光敏感,易溶于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不溶于水。由美国Upjohn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并上市,主要用于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等各种慢性骨紊乱,以及与慢性肾衰竭相关的代谢性骨病。
骨病治疗药物维生素D在人体中的自然来源主要依赖于太阳光的紫外线作用,使7-脱氢胆甾醇转化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首先在肝脏中通过维生素D3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骨化二醇,在血液中,维生素D3主要以骨化二醇的形式存在,随后在肾脏进一步被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简称骨化三醇)和24,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的活性是骨化二醇的2-5倍,两者都能促进骨骼对钙的重吸收以及小肠对Ca²⁺的吸收。骨化二醇能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并促进钙、磷在骨组织中沉积,进而促进骨形成。
骨软化症和佝偻病(儿童中导致畸形的严重骨软化)的主要特征是骨矿化障碍和未钙化的骨样组织或软骨聚集。维生素D相关的骨软化症会伴随血清钙、磷水平减低或正常,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并且继发甲状旁腺激素(PTH)增高。
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组织减少从而增加了骨折的风险。病理机制可能是骨吸收速率增加,超过骨形成;或是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仍然正常或降低。长期进行性的骨质流失可能导致脊柱压缩和塌陷,引起疼痛、身材变矮和脊柱后凸。患者也可能发生外周部位的骨折。
生理功能与作用骨化二醇本身具有一定活性,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及骨软化症等代谢性骨病,并且还能用于血液透析引起的低血钙症。在慢性肾衰竭合并代谢性骨病的患者中,在进行透析期间即可应用此药物。它能提高血清钙水平,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改善纤维性骨炎的放射学和组织学特征(无论是否伴有骨软化)。骨吸收、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病征象及矿化缺陷均会减轻,对于患有骨软化症的患者或由于肾性骨营养不良或甲状腺功能不全未能充分发育的儿童,它可能比骨化三醇更有利。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骨化二醇与骨化三醇合剂进行治疗。然而,在伴有胃肠疾病的骨软化情况下,则以骨化二醇为佳选择。
如果由于肝病导致体内25-OH-D3生成障碍而继发骨软化时,也可尝试使用骨化二醇。但由铝中毒引起的骨软化则不适用维生素D制剂治疗。
适应症骨化二醇适用于治疗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及其他慢性骨紊乱、以及慢性肾衰竭相关的代谢性骨病等病症。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过量使用骨化二醇可能导致血钙增高,尿量也可能增多。调整剂量期间,至少每周需监测一次血钙水平;一旦发现血钙升高应立即停药。
孕妇使用本品尚未有足够的对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但在实验动物中已有致畸作用的发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此药物归类为妊娠C类药物。
对于正在应用洋地黄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维生素D,因为血钙增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其他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可参见《维生素D2》即麦角骨化醇(ergocalciferol)的相关说明。
过量使用的维生素D2作用强烈且可能造成损害,血钙增高的后果包括胃肠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软组织钙化以及严重的肾脏并发症甚至死亡。如果停药后肾损伤仍持续存在,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即使是用量并不过大者,也可能会因为敏感性增加而出现不良反应。
骨化二醇吸收迅速,在4~8小时内达到血清峰值浓度,并与蛋白质结合进行转运,其半衰期约为16天。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骨化二醇 | calcidiol | 19356-17-3 | C27H44O2 | 400.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