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azo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 1972-2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azo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E)-acetyloxymethyldiazenyl]methyl acetate
Diazo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化学式
CAS
1972-28-7
化学式
C6H10N2O4
mdl
——
分子量
174.15
InChiKey
PTCJTFARHUBUJI-BQYQJAHW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6°C
  • 沸点:
    106°C (13 mmHg)
  • 密度:
    1.106
  • 闪点:
    85°C
  • 溶解度:
    与二氯甲烷、乙醚和甲苯混溶。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7
  • 拓扑面积:
    77.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安全信息

  • 危险等级:
    6.1
  • 危险品标志:
    Xn,F
  • 安全说明:
    S26,S36/37,S47,S62
  • 危险类别码:
    R5,R67,R63,R36/37/38,R11,R48/20,R65,R20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27000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233 4.1
  • 危险类别:
    6.1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标志:
    GHS02,GHS07,GHS08
  • 危险性描述:
    H226,H242,H304,H315,H319,H335 + H336,H361d,H373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281,P301 + P310,P305 + P351 + P338,P331

SDS

SDS:fcb2bbaf711d450f7a332b1f5a1dc4d1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简介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是一种同时带有偶氮和羧基官能团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光敏剂、聚合催化剂及杀菌剂等产品的合成。此外,它还是一类重要的液体发泡剂,适用于PVC及其共聚物、PE、聚酯、环氧树脂、PS以及橡胶的发泡过程。DEAD与塑料材料有良好的溶解性,分解产物无色、无臭味且无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理化性质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是一种橘黄色热敏性液体,可溶于二氯甲烷乙醚甲苯。它对光、热及震动敏感,在加热时可能剧烈爆炸。

合成方法

氯甲酸乙酯的烷基化反应生成甲酸乙酯,随后使用(通过溶液冒泡)、次氯酸、浓硝酸或红色发烟硝酸处理得到纯的DEAD。整个反应需在冰浴中进行,并确保温度不超过20℃。

用途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是一种对光、热和震动敏感且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合物,用作有机合成试剂。

制备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可通过1,2-二(乙氧羰基)硝酸氧化而得。

化学性质

热敏性液体。沸点为106℃(1.73kPa)。

用途

有机合成中间体。

生产方法

1,2-二(乙氧羰基)硝酸氧化而得。

类别

爆炸物品

爆炸物危险特性

在100℃以上容易发生爆炸。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燃烧时分解产生有毒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应保持低温、通风和干燥环境;注意防火,并避免高温。

灭火剂

使用二氧化碳、干粉或泡沫进行灭火。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