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ethoxy-2-oxoethyl)carbamodithioic acid | 44912-47-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ethoxy-2-oxoethyl)carbamodithioic acid
英文别名
Aethoxycarbonylmethylamino-dithiocarbonsaeure, N-Dithiocarboxy-glycin-aethylester;N-dithiocarboxy-glycine ethyl ester;Carbaethoxymethyl-dithiocarbamidsaeure;Dithiocarboxyamino-essigsaeure-aethylester;N-Dithiocarboxy-glycin-aethylester;Glycinaethylester-N-dithiocarbonsaeure;(2-Ethoxy-2-oxoethyl)carbamodithioic acid
(2-ethoxy-2-oxoethyl)carbamodithioic acid化学式
CAS
44912-47-2
化学式
C5H9NO2S2
mdl
——
分子量
179.264
InChiKey
HSDOXZKBIXSNEC-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41.5±42.0 °C(Predicted)
  • 密度:
    1.25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71.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ethoxy-2-oxoethyl)carbamodithioic acid 在 mercury dichlorid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5.0h, 生成 异硫氰基乙酸乙酯
    参考文献:
    名称: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based discovery of a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targeting both c-Met/PARP-1 and inducing cell death in breast cancer
    摘要:
    乳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目前,乳腺癌的分子治疗策略发展迅速,但人们仍然迫切需要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微阵列数据和功能活性网络分析估算出的生物网络可用于识别和验证潜在靶点。本研究首先选择了两个微阵列数据(GSE13477、GSE31192),并通过多功能活性网络分析生成了核心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随后确定了几个潜在靶点,并手动选择了 c-Met 和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作为乳腺癌的关键靶点。此外,还利用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来识别 Specs 产品数据库中的新型 c-Met/PARP-1 抑制剂。筛选出三个小分子,即 ZINC19909930、ZINC20032678 和 ZINC13562414。此外,我们还合成了这些化合物,并使用 MDA-MB-231 和 MCF-7 两种乳腺癌细胞系在体外验证了我们的生物信息学发现。MTT 试验和 Hoechst 染色显示,ZINC20032678 能显著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流式细胞仪显示,这种死亡是通过细胞凋亡介导的。此外,ZINC20032678 还能靶向这两个靶点的活性位点,并招募下游凋亡信号通路,最终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的药物靶点鉴定,还为未来乳腺癌研究提供了开发新型抑制剂的新线索。
    DOI:
    10.7150/jca.40758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based discovery of a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targeting both c-Met/PARP-1 and inducing cell death in breast cancer
    摘要:
    乳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目前,乳腺癌的分子治疗策略发展迅速,但人们仍然迫切需要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微阵列数据和功能活性网络分析估算出的生物网络可用于识别和验证潜在靶点。本研究首先选择了两个微阵列数据(GSE13477、GSE31192),并通过多功能活性网络分析生成了核心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随后确定了几个潜在靶点,并手动选择了 c-Met 和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作为乳腺癌的关键靶点。此外,还利用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来识别 Specs 产品数据库中的新型 c-Met/PARP-1 抑制剂。筛选出三个小分子,即 ZINC19909930、ZINC20032678 和 ZINC13562414。此外,我们还合成了这些化合物,并使用 MDA-MB-231 和 MCF-7 两种乳腺癌细胞系在体外验证了我们的生物信息学发现。MTT 试验和 Hoechst 染色显示,ZINC20032678 能显著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流式细胞仪显示,这种死亡是通过细胞凋亡介导的。此外,ZINC20032678 还能靶向这两个靶点的活性位点,并招募下游凋亡信号通路,最终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的药物靶点鉴定,还为未来乳腺癌研究提供了开发新型抑制剂的新线索。
    DOI:
    10.7150/jca.407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traceless approach to amide and peptide construction from thioacids and dithiocarbamate-terminal amines
    作者:Wenteng Chen、Jiaan Shao、Miao Hu、Wanwan Yu、Marc A. Giulianotti、Richard A. Houghten、Yongping Yu
    DOI:10.1039/c2sc21317f
    日期:——
    with a range of unprotected side chains of amino acid.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mide or peptides by a traceless removal of the auxiliary is a significant virtue of the method.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peptide-bond-forming reaction to the synthesis of novel endomorphin (EM) derivatives with various binding potencies was realized.
    已经设计出一种新颖且无痕的策略,其允许将代酸和二氨基甲酸酯末端的胺偶联。在较早的天然化学连接方法中,已假定该策略取决于半胱酸侧链功能等同物的附着。这种方法能够无痕地去除CS 2以直接生成所需的酰胺键,并且与一系列未保护的氨基酸侧链兼容。通过无痕去除助剂产生酰胺或肽的能力是该方法的重要优点。同时,实现了这种新的肽键形成反应在具有各种结合力的新型内啡肽EM)衍生物的合成中的应用。
  • Schierl, Rudolf; Nagel, Ulrich; Beck, Wolfgang, Zeitschrift fur Naturforschung, Teil B: Anorganische Chemie, Organische Chemie, 1984, vol. 39, # 5, p. 649 - 660
    作者:Schierl, Rudolf、Nagel, Ulrich、Beck, Wolfgang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