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erfluoro-(1-methylpropylidene)cyclobutane | 74693-99-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erfluoro-(1-methylpropylidene)cyclobutane
英文别名
1,1,2,2,3,3-Hexafluoro-4-(1,1,1,3,3,4,4,4-octafluorobutan-2-ylidene)cyclobutane
perfluoro-(1-methylpropylidene)cyclobutane化学式
CAS
74693-99-5
化学式
C8F14
mdl
——
分子量
362.066
InChiKey
WLCKXSUNBORHG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114.7±40.0 °C(Predicted)
  • 密度:
    1.72±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perfluoro-(1-methylpropylidene)cyclobutane 、 cesium fluorid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58%的产率得到1-bromoperfluoro-1-isobutylcyclobuta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反应涉及氟离子。第19部分。可观察到的全氟环烷基阴离子
    摘要:
    碳离子是通过氟离子与全氟环烯烃衍生物(例如)反应生成的。全氟双环丁烯(3),并且该阴离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或长时间放置后相对不变,如19 F nmr光谱所示。建议通过氟离子内部返回相同的碳原子来解释离子的19 F nmr光谱。用溴和氯进行的捕集实验为离子的结构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DOI:
    10.1039/p1980000043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CHAMBERS R. D.; TAYLOR G.; POWEL R. L.,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980, PART 1, NO 2, 429-434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actions involving fluoride ion. Part 18. Derivatives of perfluorocycloalkenes
    作者:Richard D. Chambers、Graham Taylor、Richard L. Powell
    DOI:10.1039/p19800000429
    日期:——
    Unlike perfluorocyclobutene, perfluorocyclo-pentene and -hexene do not form oligomers with pyridine. A range of oligomers is obtained from mixtures of perfluorocycloalkenes in reactions initiated by caesium fluoride. Products are also obtained from perfluorocycloalkenes with perfluoropropene and between perfluorocyclobutene and perfluorobut-2-ene. A variation is observed in the balance between exo-
    全氟环丁烯不同,全氟环戊烯和-己烯不与吡啶形成低聚物。在氟化铯引发的反应中,从全氟环烯烃的混合物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低聚物。还从全氟环烯烃与全氟丙烯以及全氟环丁烯全氟丁-2-烯之间获得产物。在全氟环烯烃低聚物的外-和内-异构体之间的平衡中观察到变化。结论是构象相互作用主导着平衡的位置,除了四元环外,在四元环中角应变也很重要。
查看更多